社会交往的需求主要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需求。人与动物不同,喜欢交往,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这一层次的需求包括三方面:一是亲和的需求。人们都希望同事之间、邻里之间、上下级之间、群体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与他人接触并一起生活。在社交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少争斗、少冲突。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人的精神,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工作低效率等。二是友爱的需求。人人都希望得到友情、爱情,希望与他人建立友谊和联系,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三是归属的需求,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同一职业、同一阶层的人希望成立属于自己的社团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关心和相互照顾。
社会公正的需求主要体现为个人与政府的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需求:一是办事和执法公正,人们都希望自己的政府是公正、清廉的政府,都希望政府官员廉洁自律,希望各级官员能够不偏不倚,公正地办事,公正地执法;二是分配公正,人们都希望分配公平合理,都不希望贫富差距过大,都希望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心理性需求。心理性需求是体现人与自我或心灵之间关系的需求。由于心理性需求而形成的精神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显著标识。动物只有对物质的需求,而没有对心理或精神的需求;动物的活动和需求都是本能的,而人类的活动和需求则是充满创造性的。正是人类这种在物质需求之外对精神、道德、审美、理想、情操、智慧等的需求、向往和实践探索,催生和孕育了不同于物质文化的另一种文化形态——精神文化。这种文化的主要功能,归结起来便是养“心”——养智、养德、养神、养性、养气。
心理性需求包含多方面:一是艺术的需求,它主要满足目、耳、鼻等的需求。人们都喜欢目视美色,因而产生美术、舞蹈等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人们喜欢耳聆妙音,因而产生音乐、文学艺术等;人们喜欢鼻闻异香,因而产生种植香花等园林、盆景艺术。这些艺术可以调节人体内各种器官的和谐与平衡,可使人们愉悦心灵、焕发精神、舒缓神经和消除疲劳,极大地满足了心理欲望的需求。
二是尊重的需求,尊重需求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两类。内部尊重即自信和自尊,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相信自己的价值,对未来充满信心;人格独立,为人自主,不依附于人,不受制于人。外部尊重即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保护面子,避免他人的羞辱、贬损、轻蔑、嘲讽或冷落;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等。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如果不能满足人们尊重的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和不满。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使他们产生不满情绪。
三是认知的需求,即人在求知欲、好奇心的驱动下,具有解决疑难和理解问题的欲望,对万事万物有追寻、了解的需求。认知的需求可分为三类:一是认识自然的需求,每一个民族都有关于解释自然的哲学、科学或神话,人们通过这些知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生产活动;二是认识社会的需求,每一个民族都有关于社会生活的各种知识,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知识认识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三是认识自我的需求,即通过与自我有关的各种知识认识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认知的需求是高层次的需求,是在基本需要满足后产生的。一旦认知需求受阻,人不但难以有所作为,而且会处于变态心理状态,失去健康、幸福和人生价值。
四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自我实现的需求要求个人从事与自己的能力相称和喜欢做的工作,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力和自觉性,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强迫别人做不喜欢和与能力不相符的工作,是违背自我实现心理需求的。
五是信仰的需求。宗教信仰具有调节人们心理活动的功能。当人们在生活上或精神上遭受挫折、困难、恐惧和不安时,可以通过祈祷、祈求等方式,消除各种不安的情绪。或通过神职人员劝说,帮助人们消除心理上、精神上的负担和压力,以慰藉因困难、失败或挫折而形成的忧虑、悲伤、惶恐、焦躁、冲动等情感,具有自我心理调适的作用。
人的心理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人控制欲很强,喜欢影响和控制他人、使唤他人、领导或指导他人、限制他人等;有些人表现欲很强,喜欢公开露面或讲话,喜欢吸引他人、娱乐他人、取乐他人、捉弄他人等。
当前人们的主要需求是什么
当前人们的需求主要是什么?笔者认为是较高层次的生理性(物质性)、社会性和心理性需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一鸣惊人,使全世界刮目相看,国民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13亿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大多数人脱离了贫困。
就生理性或物质性需求而言,城乡需求差异较大,需求的层次提高。当前人们已经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和低层次的住房问题,大多数人都希望得到绿色、健康的食品,希望能居住无污染的环保住房,希望穿对人体无害、美观的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