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重大问题研究 > 国际观察 > 正文

世界性大国,还是“堕落的天使”?

——印度的复兴式崛起之路

摘要 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建设、国防力量、科技发展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可以看出,印度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其在崛起模式上的探索也具有创新意义。但与此同时,印度也遇到了世界发展大势与自身固有问题的双重挑战,使得其崛起道路漫长而艰难。因此,在如何适应全球化趋势,有效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印度在未来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关键词 印度崛起 模式 特殊性 挑战 全球化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最为引人注目的国际发展趋势,是新兴国家的快速发展,①中国与印度更是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2005年,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在题为《勾画全球未来(Maping the Global Future)》的报告中将中国和印度确认为正在崛起的国家,“与19世纪的德国和20世纪的美国一样,中国和印度将崛起成为世界格局中的主要力量,改变全球地缘政治的版图”。②《华盛顿邮报》一篇文章的观点代表了一种共识:“亚洲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潮流的主题……对中国和印度的描述已经从亚洲超级大国修正为全球的超级大国。”③

本文关注的是,印度在崛起目标的确定上、道路的选择上都具有哪些独特性?所谓的“印度模式”会遇到什么挑战?印度崛起是否会一帆风顺?

正在崛起的大国印度

早在印度成为独立国家之前,印度的政治精英们就抱有一个宏大的梦想,即要在将来使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重现辉煌。尼赫鲁的那句名言“在我和许多人心中存在着一个复兴印度的愿望”,“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做有声有色的世界一流大国”④一直激励着印度的国民,只不过这种理想直到20世纪最后的十年,伴随着经济改革的加速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不过长期以来,大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以传统大国的崛起历史为依据,评判印度已经取得的成就,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依据的几个关键点是:一、资源潜力;二、经济发展速度和主要指标;三、军事力量发展指标以及影响;四、政治制度发展特征与水平;五、国际影响力等。

很显然,这些评判标准既包括了所谓的硬实力,同时也包括了某些软实力的内容,许多有关印度发展的研究都遵循这一原则,就是那些批评者也不会偏离这一“轨道”。例如,美国《外交政策》网站最近发表美国经济学家、作家丹尼尔·奥尔特曼的一篇评判印度发展神话的文章也是采用下列标准来进行的:一、印度表现超过其他新兴国家;二、印度会比其他新兴国家增长更快;三、出口将会推动经济强劲增长;四、城镇化将促进印度经济增长;五、服务业会大大促进印度就业;六、比其他国家有更多理工天才;七、更有利于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八、英式司法制度给了印度优势。⑤

按照长周期理论学者库蒙的观点,一个国家要想充当世界领导者的角色,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地理上必须是岛国或半岛国家;国内政治稳定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上领先;拥有强大的海军,能在全球范围内运用自己的力量”。⑥从上面的这些标准出发,印度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优势显而易见。

从资源禀赋看,印度是全球第七大国土面积国家,第二大人口国家,自然资源储备总量巨大,人均拥有的土地面积在亚洲位列前茅,人力资源丰沛,具备了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先决条件。

从政治制度建设看,在继承西方政治制度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印度把丰富传统中的一些政治遗产和社会主义苏联政治制度的某些内容也吸收进来,民主、世俗主义、社会主义成为“现代印度的至少五代人的理想、希望和总结”。⑦在独立之后的60年时间里,印度已先后有多个政党或单独或联合组成十余届政府,实现了政权的民众选举和平稳交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成为印度的一块金字招牌。

从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看,自独立以后到1980年代末,印度的GDP年增长率为3.5%,到90年代上升为5.7%,进入21世纪后再上一个台阶,达到7.7%,2003年第4季度更达到10.4%。从2008年以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印度的经济增速放缓,但是仍然明显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位居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行列。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4~2005年度,印度GDP总值达6918.76亿美元,国民总收入为6745.8亿美元,首次进入世界第十位。如果按购置力(PPP)计算,印度的GDP总值为3.319万亿美元,排在美、日、中之后,居世界第四位。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提供的数据,按平均汇率计算,2006~2007年度印度的GDP为9355.37亿美元,在2007~2008年度就超越了万亿美元大关。与之同步的是,印度的人均收入(GNI)也同步上升,2006~2007年度达807.5美元,2007~2008年度超越1000美元关口。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印度汇率波动剧烈,各种口径的统计数据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按照印度政府的统计数据,2010~2011年度的GDP为1.62万亿美元,而下一个年度的GDP再上1.83万亿美元台阶。虽然在世界的排位徘徊于11~12位之间,但是总量的扩充十分迅猛。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印度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1975~2002年间,日本在世界GDP中比重下降了一个百分点,同期印度则上升了2.2%,⑧此后也一直保持这种上升的趋势。

从国防力量看,印度已拥有号称世界第四的强大军事力量。兵种齐全,装备先进。现役部队兵员达130多万,位列世界第三;空军规模列世界第四,是亚洲少数几个拥有先进的第四代战机和空中预警飞机的国家;海军规模列世界第七,是亚洲拥有航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也是印度洋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不仅维持了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队,而且在提升军队现代化能力等方面不遗余力,1998年跨入了有核国家的行列。对于这一点,几年前就有人发表文章指出,在军事力量上,“印度还不是一个欧亚超级大国,但是所有迹象表明,它正朝着这个目标迈进”。⑨

从科技发展看,印度的科技人员数量约400万,名列全球第三;在基础研究领域,印度学者在经济学和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出版的科技著作占到世界第八位,⑩高素质的软件科技人才构成这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格局并得到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形成,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校学生群体,特别是在全国近2000所各类大学和学院中,有多所管理学院、工程学院、农业学院等,具备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在读大学生人数达到千万,不断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

此外,在国际舞台上,印度也扮演了一个有利于活跃的角色,并为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不懈努力。

正是基于上述事实,印度被认定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甚至被称为“印度神话”,印度国内一些人雄心勃勃地预言,印度将可能成为21世界新的世界超级大国。11最早使用“印度崛起”这一概念的美国学者S·科亨在上世纪90年代前叶,就系统描述和分析了正在印度发生的变化并将其定性为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2001年,他在以《印度:正在崛起的大国》为名的专著中,从战略的高度指出,印度的全面崛起已显端倪,“一鸣惊人”的亚洲大国必须引起世界的关注。12 2006年,美国权威的国际问题刊物《外交事务》7月/8月刊组织发表了以“印度的崛起”为主题的一组文章,编辑部专门撰写了评论文章,表明印度崛起的事实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接受。奥利维尔的这段话就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美国和西方学者的观点:“20世纪属于美国,但是21世纪将属于印度。”13

  印度崛起之路的创新性

与传统西方大国的崛起相比,印度的发展具有许多独特性,其中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印度拥有传统强国所不具有的极为丰富的历史遗产。在这一点上,中印两国具有相当的一致性。有学者指出:“人类创造的两个最为璀璨的文明:中国和印度,毗邻在亚洲大陆。”14以两国为核心孕育的两大文明对广袤的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印度文化圈和中华文化圈。两国还在数千年时间维度中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历史演进模式:在中国,是以王朝更替为标志的不断自我调节,发展高潮与低谷交替出现的渐进式发展;在印度,是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因素,多元共存又保持自身特色的聚合式发展。虽然模式有别,但都长期保持了世界领先的发展水平。著名世界经济史学家麦迪森指出,直到19世纪中叶,中印两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1700年,中国的GDP为830亿国际元(以1990年国际元为基准),占世界GDP总量的22%,人均GDP为600国际元。印度同年的GDP为907.5亿元,人均GDP为550国际元。1820年,中国的GDP为2286亿,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也上升到33%,同年印度的GDP为1114亿,占世界总量的16%。也就是说,在这两个时间段,中印两国的GDP之和都接近世界总量的一半。15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著作中引用的数据也表明了同样的情况,1750年,中印两国制造业在全世界所占的份额为57.3%(其中中国32.8%,印度24.5%),高于同期欧洲和美国的总和(23.3%),到1800年,虽然两国制造业所占份额之和有所下降,但仍超过世界总额一半,为53%(其中中国为33.3%,印度为19.7%,分列世界第一、二位)。就是到了1830年,中印仍然占据世界制造业的前两位,其所占份额也高达47.4%,(其中中国为29.8%,印度为17.6%),远在英国(9.5%)、美国(2.4%)之上。16只是由于受到西方殖民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本国政权的腐败无能,中印两国才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落后于世界大潮。

对印度而言,历史的传统形成了两个结果:

一方面,印度的崛起不像英美等国家从一个先前的落后的国家直线上升为世界一流强国,而是呈现U字型,带有浓烈的重现昔日辉煌的复兴色彩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这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聚合于一体的伟大追求。早在1954年,尼赫鲁就明确指出:“现在环顾世界,除了美、苏、中这三个大国,还有许多先进的、高度文明的国家。如果你展望未来,如果不发生什么差错比如战争等的话,显然世界的第四大国将是印度。”17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种思想已成为全体印度人民的共识和国家的发展目标。1996年印度人民党竞选纲领中的一段话把这种复兴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一个再度充满生机的、高傲的、繁荣的印度预示新千年的来临。”18因此,印度和中国一样,正在实践着一个有别于近代西方大国已经走过的、可以称为复兴式大国的崛起之路。

另一方面,和平的发展观念。印度社会内部存在带有分层色彩的种姓制度,国家长期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外来文化多次进入,外来民族也曾长期处于统治地位,从而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体系,强调自身行为规范,各种文化形态共存,重视社会内部秩序的维护以及人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珍惜和平。在印度历史上的强盛时期,其很少向周边扩张;在印度独立运动进程中,甘地所主张的非暴力原则得以遵循;独立后,印度国际战略思想与实践也处处可见这一传统的影响。从这一发展观念出发,印度也特别强调在崛起的过程中采用和平的方式。这与马丁·怀特所指出的西方主流观点“强国的本性就是扩张……除非有强大的阻力,否则这一倾向的结果就是领土扩张”有着明显的区别。19

第二,由于对殖民主义的憎恶和国家独立自主发展的追求,印度在经济发展道路(模式)上进行了努力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曾经担任印度工商部长的卡马尔·纳什(Kamal Nath)认为,印度改革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没有沿袭中南美国家和东亚的模式,而是探索一条具有印度特色的创新之路”。20

基于充分考虑本国现阶段的发展实际,印度在优先发展的产业选择上走出一条与传统强国,20世纪70~80年代快速发展的东亚各国、以及现今大多数其他新兴国家所不同的道路,没有延续从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现代化过渡,再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化的老路,而是在人均收入尚处于全球排名靠后的位置时,就优先大力发展服务业。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的研究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03年的13年间,服务业累计增值在印度GDP累计增值中的比重高达62%,21也正是从2003年开始,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50%,以后逐年提高,在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茅。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印度有可能越过工业化阶段,直接进入信息化发展时代。

除了上述特点,印度的发展模式还具有其他一些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它不像很多亚洲国家一样依赖出口,而更依靠国内市场;重视消费超过投资;在优先发展服务业而非制造业的同时,重视发展高科技产业。这种模式的积极结果是,与其他快速发展的新兴国家相比,贫富差距比较小(从基尼指数看,巴西为0.59,中国为0.42,印度为0.33),较少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增长比较健康——30%到40%的经济增长来自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和企业家成为印度发展的主角。22

第三,印度在独立之后继承了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移植进来的西方民主制度,加上印度自身悠久的政治传统,以及尼赫鲁等社会精英钟情的某些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分,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印度特色的,以三权分立的议会民主制、政权世俗化、多党政治、广大民众参与的选举制度以及基层自治(潘查雅特)为特征的政治制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印度所走的是一条体现本国特色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崛起之路。

 全球化浪潮中印度崛起面临的挑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最明显的特征,也是印度崛起最基本的国际背景。这种状况既给印度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印度在崛起的过程中扮演现存格局合作者还是革命者的角色,或者用基辛格的话来说,是做一个“改变体系本身”的革命国家,还是“在现存体系中调整分歧”的现状国家。23这是印度必须作出的战略选择,反过来也会对印度是否能成功崛起产生深刻的影响。此外,印度在面对全球化挑战的同时,也必须解决自身存在的大量难题。

在全球化浪潮面前,印度主要扮演了一个现存体系中的合作者和改革者的双重角色。这一方面使其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例如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自居,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传统强国的接纳和容忍;以英语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软件人才和管理人才,印度也得以成为“世界办公室”,等等。但是另一方面,印度崛起所遭遇的最大挑战也来自于此。

首先,经济全球化已经深深融入印度并制约其发展。例如,印度引以为自豪的IT特别是软件产业,实际上是与全球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行业,其主要服务对象并不是本国企业而是外国、特别是庞大的跨国公司。因此,当世界经济出现问题时,印度无法独善其身。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印度高层某些人曾乐观地认为其对世界经济依赖程度较低,特别是金融体系的独立性较强,可以较少受冲击。事实也确实一度表明印度比大多数国家都早一些出现经济转好的迹象,印度总理和财长就多次乐观地预测国家会很快实现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在2011年,世界著名的安永咨询公司甚至认为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在2013年超越中国而成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大国。24但是结果这些预言都没有变成现实,与此相反,印度经济不但没有增速,相反却节节下挫,2012年6月,先是《经济学人》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印度卢比大幅度贬值、投资乏力,GDP增长迟缓,得出了印度奇迹已成海市蜃楼、印度经济前景不妙的结论。接着,标普以“印度将成为金砖国家中第一个堕落的天使吗?”为题发表研究报告,把对印度评级定为BBB-,仅比垃圾级高一级,是金砖国家中最低的。25到了2013年,印度官方以及国际机构也一再调低先前的经济增长预期,以至于一些研究者发出了印度会不会被逐出金砖国家集团的疑问。26研究者在分析这种状况时都认为,国际环境的剧烈变化与印度自身存在问题的共同影响使得解决其所面临问题的难度大大增加。

其次,印度所构建的民主制度虽然赢得了国际主流社会的认同,但是其效率低下却一直是挥之不去的梦魇。印度社会精英们设想的现代、高效始终没有成为现实,无休止的争吵、教派与族群之间的冲突、选票政治、普遍存在的贪腐等都成为印度政治的标签,而家族政治及老人政治使得改革的动力大大减弱。在国际层面,印度一再宣称的使用非暴力手段谋求发展的立场也发生动摇。近年来,印度军费大幅度提高,挟核武打击力量提升和海军力量增强之势,不仅在印度洋地区炫耀武力,而且积极向相邻的西太平洋扩展,同时在处理与邻国的关系时也摆出咄咄逼人的姿态,显示出同“和平与发展”大势不太协调的倾向,这一切都影响了印度大国形象的国际认同度。

印度正处于大国崛起的进程中,其独特的发展模式使得其具有的潜力得以展现和扩充,有别于西方大国崛起道路的传统文明古国“复兴式崛起”和“印度模式”成为当今世界大国崛起的一种创新。但是,在如何适应全球化趋势,更有效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上,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正如一位印度学者所说,“就必须的条件而言,印度要成为一个现代大国,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27

 注释

①近年来出现的多个描述这个趋势的名词“金砖四国(BRICs)”、“金砖国家(BRICS)”、“新钻11国 (Next-11 N-11)”,“展望五国(VISTA)”等,参见Javier Santiso, Asian Drivers and Emerging Countries, http://www.oecd.org/dataoecd/61/53/37337780.ppt.。卢怀谦:“韩国等新钻11国‘改写全球经济版图’”,《国际先驱报》,2007年2月1日。

②Maping the Global Future Report of the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s 2002 Project, Baced on consultations with nongovernmental experts around the world, NIC2004-13, December 2004, http://bookstore.gpo.gov. p.47.

③Jim Hoagland, "Tales of Asia Rising", The Washington Post, February 9, 2006.

④[印]尼赫鲁:《印度的发现》,齐文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第57页。

⑤http://www.dzwww.com/xinwen/xinwenzhuanti/2008/ggkf30zn/201305/t20130501_8421338.htm.

⑥Shumpei Kumon, The Theory of Long Cycles Examined, in Geoge Modelski ed., Exploring Long Cycles, Boulder: Lynne Riener Publishers, 1987, pp.60-61.

⑦Ashis Nandy, "The fate of the Ideology of the State in India", in Ponna Wignaraja, Ahmad Hussain ed., The Challenge in South Asia,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India Pvt Ltd, 1989, p.316.

⑧Avind Virmani, "Economic Performance, Power Potential ang Global Governance: Towards a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CRIER working paper, No.150, December, 2005.

⑨"India: A Rising Power", Yevegony Bendersky, 18 August, 2004.

⑩引自郑瑞祥主编:《印度的崛起与中印关系》,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105页。

11例如2007年在印度首都举行的一次包括总理和国大党领导人参加的高层次研讨会就把主题定为“印度下一个全球超级大国?”见Namita Bhandare ed., India The Next Global Superpower? New Delhi: Roli Books, 2007.

12本书的英文原名是India: Emerging Power,意为印度:正在崛起的大国,中译本对书名进行了改变,见[美]斯蒂芬·科亨:《大象和孔雀:解读印度大战略》,刘海贵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13Vinay Rai and William L. Simon, Think India The Rise of the World's Next Superpower and What it means for every American, New York: Dutton, 2007

14转引自[印]桑贾亚·巴鲁:《印度崛起的战略影响》,黄少卿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第13页。

15[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前言、第105页、第208页图表。

16[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王宝存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第181页。

17Jawaharlal Nehru's Speeches, Vol. 3(1953-1957), New Delhi, 1958, p.264.

18Runa Das, Postclonial Securities, the BJP and the Politics of Hindutiva, 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 24, No. 1, 2004.

19Hedley Bull and Carsten Holbrasd edited, Power Politics.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78. P. 144.

20Kamal Nath, "Reforms for Sustained Growth", in India The Next Global Superpower? Edited by Namita Bhandare, New Delhi: Lotus Collection, Roli Books 2007. p.47.

21转引自郑瑞祥主编:《印度的崛起与中印关系》,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121页。

22Carnegie Research Paper, China Insight Monthly, No.5,2006.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programs/china/chinese/insightmonthly/Articles/0606.cfm.

23Henry Kissinger, A World Restored: Cartlereagh, Metternich, and the Problem of Peace, 1812-22, Boston, MA: Houghton M:fflin 1975.P. 2.

24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0/26/c_122199546.htm

25India in trouble, The Economist, June 8, 2012.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0/26/c_122327241.htm

26有人就提出金砖国家BRICS中的印度(I)将会被印度尼西亚所替代。

27Samir Amin, "India, A Great Power", Monthly Review, Vol. 56, No. 9, Feb. 2005.

 A World-class Major Country, or A "Fallen Angel"?

--India's Revival-Rise Road

Zhao Bole Hu Benhai

Abstract: With a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tical system, national defens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its international status, India has achieved world-recognized achievements on its road to rise as a great power.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its exploration efforts in the model of rise also has innovation significance. At the same time, India has met the dual challenges of world general development trend and its own inherent problems, making its rise a long and difficult process. Therefore, India still needs to make more efforts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effectively solve its own problems, and strike a proper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issues.

Keywords: India's rise, model, particularity, challenges, globalization

 【作者简介】

赵伯乐,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南亚问题、国际关系、民族文化。

主要著作:《当代南亚国际关系》、《永恒涅槃》、《印度将如何构筑对华战略》(论文)等。

胡本海,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标签: 世界性   大国   还是   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