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以来,经历了三次革命洗礼的俄罗斯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布尔什维克的执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反苏势力的溃败导致俄罗斯社会的再次分裂,形成了“苏维埃俄罗斯”和由移居国外的200余万俄罗斯人组成的“侨民俄罗斯”。⑦侨民知识分子仍然在思考着著名的“赫尔岑命题”,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的悲剧使欧亚主义在废墟中显露出来。20年代初形成了“欧亚主义”(Евразийство)⑧思潮和“欧亚主义派”(Евразийцы)。欧亚主义者继承了斯拉夫主义思想,强调从俄罗斯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寻找“赫尔岑命题”的答案,试图为俄国发展指出道路。
1921年在保加利亚出版的《走向东方》文集,标志着欧亚主义思潮的诞生。⑨作者之一萨维茨基认为:“在从前在地理上划分为‘欧洲’和‘亚洲’两个大陆的旧大陆的土地上,它成为划分的第三个、中间的大陆——‘欧亚’,欧亚主义的名字由此而来”,“俄罗斯就其历史地位和民族特征而言,它既不是纯亚洲式的,也不是纯欧洲式的”。⑩俄罗斯命中注定要充当沟通两块大陆和两种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桥梁角色。他在一首诗形象地表示:“我们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种族是特殊的。我们是完整的东西方,我们是其高峰的旅行者。”11另一作者阿列克谢耶夫是欧亚主义国家思想的主要表述者。他考察了自古以来俄罗斯人所追求的“真理国家”的五种模式:即东正教的君主制思想、独裁思想、哥萨克自由逃民思想、非正统教派国家思想、约瑟夫派国家思想。他主张从俄罗斯古代村社体制和民间谚语等民族传统中寻找借鉴,建立重在保障公民精神发展的欧亚国家。12苏俄红色领袖托洛茨基也曾就此发表看法: “俄国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社会上和历史上都介于欧洲和亚洲之间。它既同欧罗巴西方有区别,也同亚细亚东方有区别。”13
欧亚主义者强烈反对欧化,认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俄国(亦称“欧亚俄罗斯”)是一个独特的欧亚世界,居住在这个世界的是非欧非亚的欧亚人,其文化也是非欧非亚的欧亚文化;俄罗斯不能盲目追随西方,而应寻找和坚持自己的道路。作家特鲁别茨科公爵强调珍视和重建俄罗斯文化,与全盘西化的俄国知识分子作坚决斗争,以对抗强势的罗马—日耳曼文化的侵略。
欧亚主义者非常关注俄国国内形势的发展,他们对新经济政策持谨慎的合作态度。在他们看来,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是西方的舶来品,完全不适合俄国的国情,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苏维埃政权已改弦更张,表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无疑死了”,14“欧亚主义要竭尽全力渗透这一新的体制,假借新政权之手建立自己的新国家”。15西方的道路走不通,俄国应该走自己的道路——欧亚主义道路。而且欧亚主义派与布尔什维克在一些思想上不谋而合,如强调思想意识在国家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主张联邦主义原则,主张不屈服西方的压力走自己的道路等。
20世纪20年代末,欧亚派试图变理论为实践,建立欧亚党,但这个尝试没有成功。30年代中期,欧亚派逐渐发生分裂,这个阵营分化成两部分:一部分支持布尔什维克提出的国家建设方案,另一部分反对。1937年,欧亚派作为一个完整、统一的学派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欧亚主义思想并没有因欧亚派的消亡而消失,它不仅在俄侨中继续产生着影响,而且还渗透到了苏联国内,列夫·古米廖夫(1912年~1992年)就是苏联国内最为著名的欧亚主义者之一,他表示:“当别人称我欧亚人时,因为某些原因我不拒绝这个称呼。第一,这是强大历史潮流,如果我被吸引到这里,它将给我以荣誉。第二,我认真地研究了这个流派的著作。第三,我实际上同意欧亚主义者基本的历史方法论的结论。”他的结论是:如果俄罗斯能够被拯救的话,那么只有通过欧亚主义的道路。16
俄罗斯经济转型与新欧亚主义的经济取向
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它的西部与欧洲一体,东部和南部融入亚洲大陆板块。俄罗斯也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总量约占世界总量的30%,天然气占40%,森林覆盖面积11.13亿公顷。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很多国家所不及的。但由于俄罗斯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资源都开发不了,特别是储藏在远东地区的资源。丰富的油气、森林及其他矿物质资源,使俄通过资源输出来参与亚欧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
虽然俄罗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资金、技术、劳动力缺乏。俄罗斯的重工业基础较好,而轻工业薄弱。同时俄经济分布也不甚合理,轻工业主要在西部地区,基础工业集中在东部地区。俄罗斯东部地区是世界资源富饶的宝库之一,对国家经济形势有重要影响。苏联解体后,东部地区不仅失去了中央政治经济和财政的支持,而且实际上也中断了同中央政府的经济联系,这从整体上使国家经济形势不断恶化。
为了改变这种不健康的经济发展结构,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进行了多次改革。起初,盖尔达政府采用“休克疗法”,企图激进地向市场经济过渡,走上西方式的发展道路,最后使俄罗斯经济一片混乱。之后,切尔诺梅尔金政府放弃了以前的以货币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指导思想,转用凯恩斯的国家干预学说,但效果仍然不好,到1998年,竟爆发了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直到普京上台,提出一系列经济战略调整措施,俄经济才有所改善。普京改变过去领导人一味追求快速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西方式的市场经济的激进改革,采取了适应俄罗斯国情、保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渐进式改革。目前,普京走的就是新欧亚主义发展道路,它注重平衡发展俄罗斯东西部,同时与西欧和东亚共同发展经济合作来保证俄罗斯作为欧亚大陆大国的独立地位。
俄罗斯关起门来走计划经济道路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经济发展要与世界接轨。当俄罗斯打开国门,看到西部欧盟经济的巨大成果和东亚经济的飞速增长时,意识到要加强同东西方的合作来保住俄罗斯的大国经济地位。欧盟是目前欧洲乃至全球最有活力和最成功的经济联合体。从20世纪90年代起,欧盟从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现实出发,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向东扩展计划。2004年,一个囊括25国、4亿多人口的欧盟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欧盟一直是俄罗斯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两者的贸易额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37%以上。俄罗斯70%的外贸顺差来自欧盟国家。欧盟还是俄罗斯主要的贷款者和投资者。面对日益扩展到家门口、同时在欧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影响的欧盟,俄罗斯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加大同欧盟的经济合作。
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一直没有重视东亚地区,直到90年代后期,东亚地区才开始引起俄罗斯关注。如今,东亚地区已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汇聚着世界雄厚的金融资本,巨大的经济潜力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地区。在此情况下,发达国家纷纷调整了其亚洲政策,积极融入到了东亚经济中来,而经济陷于艰难困境的俄罗斯当然不甘心被排除在外。俄罗斯与东亚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俄罗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资金、技术、劳动力缺乏;而日本韩国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中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日韩资源十分缺乏,中国某些资源缺乏。俄罗斯的重工业基础较好,而轻工业薄弱;中国的轻工业发达,而重工业基础不如俄罗斯。俄罗斯与中国合作,有利于进入广大的亚洲市场。诸多因素都有利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俄罗斯当然会加大与东亚的合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