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合肥包河区在一个人口10多万的新社区创立了共治理事会,并赋予其切实管理权限,让政府从无所不管的具体管理事务中抽身出来,让社区老百姓真正做主。
这个由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及居民代表组成的理事会,不仅讨论社区的大小事宜而且下设专门委员会以项目运作的方式执行各项决议。工作人员引入专业社工,经费则来自财政支持和会员单位会费。成立两个多月来,社区群众参与度大大提高。
今年5月,安徽合肥市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成立,成为全省首个街道级的大社区。这个有着10多万人口的社区“航母”成为基层社会管理的一块试验田,并探索出了“一核多元”的社会管理体制,即在党委总揽协调下多元化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其中,备受瞩目的就是同时挂牌成立的“社区共治理事会”。
通过共治理事会,社区大小事务由老百姓自己做主,社区党委书记郜志华称其为“社区联合国”。那么,在已有居委会、社区等自治组织的情况下,为何再设立共治组织,是机构重叠还是组织形式创新?
把空间腾给社会组织
党委政府引导,社区单位居民共治共管共建
“不怕做难事,就怕做了群众不理解。”郜志华上任以来,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社区工作与群众的桥梁怎么架起来。
郜志华坦言,这些年的改革在社会领域动作不大,而现行的基层管理体制也出现了种种不适应,政府管理太多、群众参与太少的问题亟待破解。
“虽然已经有居委会这样的自治组织,但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居委会大多只能承担上传下达等事务性工作,变成了政府下属机构,边缘化严重。而在主动融入社区管理、扩大群众参与方面脚步较小,创新乏力。”社区党委委员李瑞鹤介绍。“过去社区办活动,老百姓多是被动式介入、有限式参与。因为是否关心、参与对结果影响甚微,所以没积极性。”共治理事会秘书长吴成兵说,居委会在处理一些涉及辖区单位或需要与上级单位对接的问题时也普遍存在困难。
郜志华表示,整体而言,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未能完全发挥,社会组织发育不良,所以要补齐社会协同的短板,在社会管理领域减政放权。
滨湖世纪社区是新社区、大社区,辖区单位多、人口多,具备创新条件,所以社区在合肥市和包河区的支持下,挂牌成立了“社区共治理事会”,目的就是扩大社区管理的参与度。
“如果能让社区单位、居民共治、共管、共建,不仅社区的各项工作能更有效率地推进,重要的是更能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理解,不再有社区干部流汗还挨骂的问题。”郜志华笑着说。
吴成兵表示,共治理事会正是搭建了一个群众参与的平台,能够真正实现在党委、政府引导下,把空间腾出来留给社会组织,让老百姓自己的项目自己办,不让政府的手伸太长。
“共治理事会的成员可以是社会组织、单位、个人,凡是热心于社区发展建设的都可以报名参加。”郜志华介绍,再经过所有会员选举产生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理事。
目前,共治理事会已有会员61名,其中单位会员27家,个人会员34位,其中个人会员半数为社区居民代表。
理事会不只是议事机构
下设民意征集等5个专业委员会,负责具体项目运作
在共治理事会建立之前,滨湖启明星幼儿园园长张承梅为学校门口设置“斑马线”的事情颇动了番脑筋。“学校在天山路和长沙路交口,但是校门口没有设置斑马线,160多个孩子上下学的安全很让人担心。我去相关部门咨询,都表示可以设置,但是谁来出钱还是扯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