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经历了五次科技革命和两次产业革命之后,世界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团聚式变革。中国要剖析与前两次产业革命失之交臂的原因,以新一轮产业革命为契机,从文化、科技、制度、教育等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在思维上发生巨大变革,由传统的经验追随向创新引领演变,由传统的线性发展向非线性、非逻辑发展,通过创新引领实现中国的思维变革,成为世界强国。
关键词: 产业革命 高新技术 创新
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非线性爆发
随着第三次科学革命和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愈演愈烈,世界正面临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变革,这不仅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社会、经济、文化等重大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复合转型、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新技术的持续进步,新一轮产业革命已经蓄势待发。
第六次科技革命团聚式爆发。人类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科技进步。过去五个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16至17世纪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的诞生引发了第一次科学革命;20世纪上半叶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代表产生了第二次科学革命。在世界科技史层次上,科学革命不仅是一种科学范式的转变,而且是引发人类思想观念的革命性变化的科学变迁①。目前,人类正面临第三次科学革命,即以生物科学和纳米科学为代表的认知科学的革命。
伴随着科学革命的爆发,世界上还发生了三次技术革命,即18世纪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械化进步,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19世纪由电力技术发展和内燃机的发明带来的电气化革命;20世纪由信息技术推动的信息化、网络化革命。技术革命不仅是技术范式的转变,而是引发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的技术变迁②。技术革命对推动产业升级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世界正在经历第四次技术革命,即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物理学的革命。
第三次科学革命和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团聚式爆发可以称为人类发展史上的第六次科技革命。几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技革命的爆发,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纳米化共同推动了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传统的农业社会开始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过渡,并向知识社会转变,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社会经济的复合转型。
科技革命在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还解放了人类思想、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发达国家开始步入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新阶段,即开始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③。于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更加离不开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受到新科技的冲击,新一轮产业革命即将引爆。
现代科技引爆新一轮产业革命。随着科技革命将人类文明推向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加速的时代,两次产业革命也相继爆发,即18世纪末以蒸汽技术为代表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和19世纪末以电力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两次产业革命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重塑了社会结构,改变了世界格局。科技发展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态势,大数据科学成为新的焦点④。随着信息科学、纳米科学、生物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科技持续进步,以及大数据浪潮的冲击,人类进入信息技术带来的个性化时代,新产业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任何一项技术的突破性原始创新,都会为新的科学体系建立打开空间,引发新的科学革命;任何一个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有可能引发新的产业革命,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引发新的社会变革,加速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⑤。在新科技的引领下,人类正在面临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变革。
这是一次融合式的革命,从科技融合到产业融合,高新技术的成果不断转化成社会生产力并渗透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这将是生命科技、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三大学科的交叉融合,并主要发生在三大学科的交叉结合部,这同时也将是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叉融合,是一次多维复合的综合型科技革命⑥。
这是一次设计式的革命,从产品生产到产业集聚,从低端价值链向高端价值链和服务业的延伸,从产品本身到增值服务,从商业模式到创富机会,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中,这些都将通过设计发挥最大效用。传统制造业将逐渐丧失竞争力,产业竞争重新定位,国际分工重新洗牌,物联网、云计算、新材料、新能源等都将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并引发新的增长。新一轮产业革命将在全球范围内非线性团聚式引爆新的社会经济变革。
这还将是一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革命。中国已经错失了前四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在第五次科技革命中,中国仍以追随的方式发展,不断追赶先发国家。而这次产业革命给中国再次赶超的历史机遇,能否抓住这次发展机遇,将成为中国借助科技领先世界的重要战略。
修补中国短板,迎接新一轮产业革命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已经与前两次产业革命擦肩而过,不但没有享受到其带来的丰硕成果,反而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的对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站在世界发展的前列,但与先发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农业文化桎梏封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几千年来都以农业为基础,长期的农业生产形成了农业文明,也给传统文化套上了枷锁。一方面,统治阶级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极力阻止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上层封建统治集团自比“天朝”,妄自尊大,盲目排外,固步自封,闭关锁国,限制与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⑦。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器,文化的推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长期的农业文化使中国形成了难以突破的闭塞框架,固守着传统落后的农业文明,人们思想保守,生产效率难以提高。
纵观世界先发国家的发展史,农业文明几近消失,产业结构也已发生重大调整和升级,农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例越来越低,知识文明和现代文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已经代替农业。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进步,高新技术快速推动人类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渐被工业和服务业代替,乡土文明走向终结,平面的农业社会开始向立体的知识社会升级。
社会经济转型的根本是文化的转型,打破文化桎梏是实现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转变的内在动力。几千年的传统文明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民族的骨髓,只有巨大的冲击才能颠覆。因此,文化精进是一个艰难又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带动思想创新,不断引进知识经济冲击传统文化,才能逐渐实现农业文化的瓦解。
传统生产力线性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的效益都远远高于工业生产,这使得中国长期都专注于农业,却大大降低了劳动力价值。由于技术的长期滞后,传统的农耕方式使生产效率一直得不到提高,农业边际生产力持续降低,工业发展也得不到改善。中国的现代化不能仅仅局限于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现代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英、美、法等国最早进入了现代化国家行列,并不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其动力在于工业革命并伴随了一个城市化的过程⑧。过去几百年来,世界经历了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却一直以经验追随的方式发展,迟迟没能跟上科技革命的步伐,并与先发国家拉开上百年的差距。
科技乃立国之本,线性发展导致的技术落后是中国发展滞后的根源。虽然中国的科技起步已经较先发国家晚了几百年,但伴随信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有条不紊的发展之中。中国已经意识到实现技术非线性突破的重要意义,并将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到来之际高瞻远瞩、抢抓机遇,不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战略性的高度着力解决世界领先的科技问题,在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同时构建高新技术创新平台,与世界领先的尖端技术对接,实现知识共享和技术扩散,通过源源不断地挖掘技术需求以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