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参与型非营利组织。参与型非营利组织是一种“全新的组织”,“这种组织首先是为公共事业服务的,比如运营一所医院,并且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又与传统的非营利组织稍有不同。参与型营利组织可以发行股票,购买这类股票等于向慈善事业捐款,也可以由此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出售此类股票不用交税,前提是将出售所得全部捐赠给其他慈善事业,比如再次买入其他参与型非营利组织的股票。“对于做善事的人而言,如果是以传统方式给非营利医院或大学捐款,那么钱捐出去之后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但是如果以购买参与型非营利组织股票的形式捐出资金,那么这个善举和捐赠人之间还会一直维系着关系。购买此类股票的人会对这个组织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望,就像普通股东一样。”11参与型非营利组织是对当前非营利组织概念的进一步拓展。
第七,社会经营。社会经营(social business)这一概念由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默罕默德·瑜奴斯(Muhammad Yunus)首创。瑜奴斯将社会经营定义为“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以造福他人为目的,而不为自己谋利为目的,企业能够自我维持,以其经营收入抵消支出”。12他解释道,“社会经营理念的产生其实非常简单:不管我处理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都试图采用经济的手段。因为我一直坚信:这是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基本途径。遗憾的是,经济学理论中却没有这样的分析视角。但我坚信,经济学应当也将会包含这样的内容。”13
瑜奴斯将社会经营视为资本主义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根据我们的理解,瑜奴斯的社会经营理论实际上是当代思想家和实践者在事关人类发展重大问题上的一种有操作意义的探索。即便是社会经营在一定条件下允许营利也获得收益,除了最初的投入部分,经营者是不允许拿走任何利润的。所以,社会经营是一种新型经营。它并不是想终结传统的市场经营活动,而只是想拓宽现有的市场和消费模式,为市场经济增加一个新的尺度、一个新的社会理念而已。
为打造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社会事业升级版营造环境
逐步完善分类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方法。现在看来,要根据社会问题、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的对象、活动类型、评价效果、时限等进行分类,然后采取不同的处理和解决办法。不同的社会问题需要采取不同解决办法,如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采取慈善可能更好一些,而对于刑释解教人员可能采取社会经营会更加有效。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领域也是如此。社会经营的根本特征是在其设计上要求必须是可持续的,这也就要求它的服务对象不能仅仅依靠捐赠,必须在社会发展中增加帮助穷人和其他人群的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与社会慈善比较,社会经营鼓励受助者保持个人尊严和自立,我们看到,即便是一些很好的慈善机构和慈善项目也往往难免使受益者的自我发展动力消失殆尽。
重新理解和界定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创新还意味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走出传统上仅仅认为要依靠政府、社区、慈善组织等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积极探索发挥私人部门和资本市场作用的办法和途径。由于社会金融、社会经营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出现,市场与社会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双轨体制可能会逐步走向单轨。利用私人部门和资本市场不仅仅是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也要发挥它们的社会和环境价值,这代表了当前推动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的最新战略构想。一批新兴的企业慈善、非营利组织、合作社和社会企业家正在探索经营模式和转向私人投资领域,以获取他们开展项目和进行创新需要的资金,实现自己组织的持续发展和满足更大范围的社区发展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最终,使投资者获得更多投资回报,以及获得更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改革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有关营利企业和传统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在世界各地已经日趋完善,但是涉及社会金融、社会经营的法律法规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无论是在现有的法律还是非法律框架内,开展社会创新都存在诸多难题。值得欣慰的是,2007年以来,加拿大政府以及一些美国的地方政府开始考虑社会经济有关的法律。如何通过技术研发来提供一些能够解决贫困、饥饿、疾病、健康、失业、遗弃儿童、毒品、住宅、污染、环境的产品,这是社会创新的关键。建立一个社会创新发展的全球环境,让企业家们充分认识社会创新,鼓励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基金会以及慈善机构参与到这个领域。奥巴马总统宣布,2012财政年度将拨款一亿美元来支持社会创效证劵,马萨诸塞州首先响应。2012年1月,马萨诸塞州要求中间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使用社会创效证劵来为无家可归者提供稳定住房,为未成年犯罪者提供社会矫正等。其他一些州也纷纷探索社会创效证劵。社会创效证劵的应用和发行范围因地而异,从无家可归者到未成年犯罪、成年犯罪,以及低收入老年居民,都可以成为社会问题解决的受益者。2007年,加拿大政府以及一些美国的地方政府开始考虑社会经济(social economy)的有关法律。14如果政府和社会都承认社会经营将是人类解决面临挑战不可或缺的活动,那么为其立法就需要提到议程上来。社会经营的立法首先涉及到如何鼓励企业家在实现推动自己企业正常运行的同时,也考虑一定程度的社会经营,相应的税收、财政和金融政策也需要进行调整。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意味着政府自身的改革和创新需要进一步加快步伐。
培育适应社会创新需要的合作模式和复合型人才。社会创新,尤其是在金融领域的社会创新需要复合型人才和多部门、跨领域合作的智库。通过这类人才的培养和智库的建设,来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与市场、营利与非营利之间的分界,使社会问题得到全面、彻底解决。以公共精神、企业家精神和慈善精神为价值基础的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密切合作是实现社会创新的组织基础。在此基础上,能够理解公共精神、企业家精神和慈善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培育才是实现社会创新的关键。
注释
1、3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innovation。
2[德]康保锐:《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发展政策:公民社会组织的可能性与界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页。
4[美]埃德蒙·菲尔普斯:“现代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中信《比较》编辑室编:《建立现实世界的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颁奖演说选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187页。
5、9、10[德]埃里克·马斯金:“机制设计:如何实现社会目标”,中信《比较》编辑室编:《建立现实世界的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颁奖演说选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232、223、224页。
6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际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
7、8[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4页。
11[美]罗伯特·希勒:《金融与好的社会》,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299页。
12、13、14Muhammad Yunus with Karl Weber, Building Social Business: The New Kind of Capitalism that Serves Humanity's Most Pressing Needs, Published by Public Affairs, 2011, ppxvii, pp17, pp127, 128, 129.
Social Innovation Engineering under a Global Perspective
—Also on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Rise of Public Spirit
Ding Yuanzhu
Abstract: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marked by the gener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renewable energy. This will unavoidably give rise to a new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economic factors and non-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the booming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round the globe, legal person consciousness and cooperative spirit, will bring new ideas on responding to all sorts of drawbacks appearing in the course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Social innovation and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co-exist, and global social development is at a new stage of exploration. We should create an environment for building an "updated version of social programs" that is suited to emerging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ublic servic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legal system.
Keywords: industrial revolution, social innovation, social management
【作者简介】
丁元竹,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研究员。
研究方向:社会发展政策、公共政策、发展战略。
主要著作:《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建设战略思路与基本对策》、《美好社会的世纪求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