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四川遭遇50年来最强暴雨。从灾情发布、救援跟进,到灾害预警、筹集善款,新媒体正逐步全程参与突发事件和灾难报道。专家指出,如何把握新媒体在灾难事件中的参与度、减少其负效应值得深思
7月上旬以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暴雨来袭,四川更是遭遇50年来最强暴雨,灾情告急。从7日到16日,四川微成都、四川气象、四川发布等官方微博账号,发布了千余条相关信息,内容涉及灾害预警、灾情发布、救援进展等网民普遍关注的信息,粉丝点击阅读量超过1000万次,转发评论超过数万条,新媒体在灾害信息发布和救援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事实上,新媒体与突发事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禽流感处置到芦山地震的救援;从北京大雨的自救到“苏力”台风的预警,新媒体打开了灾难事件信息传播的第一扇窗。各方获取信息后迅速展开救援行动,更多的人通过新媒体发出平安帖,传递正能量。便捷、快速的新媒体,在突发事件面前显示出自身实时更新和极速扩散能力。
新媒体具有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互动性强的特点,它与突发事件有着先天的契合性
新媒体时代,一切都进入了“秒”时代。新媒体一定程度弥补了传统媒体信息的滞后性,事件发生与信息发布的时间差达到“秒”速度。一起突发事件当中,新媒体对于个体的意义,很有可能是发出“生命的声音”。同时,新媒体中“微力量”凝聚,会有意想不到的社会动员效果。
7月7日四川暴雨发生之后,各路人马赶往灾区救援之时,新媒体也在线上凝聚“微力量”。灾害发生后,“四川暴雨”迅速成为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截至7月18日,搜索“四川暴雨”微话题,总共出现154万多条结果。而微话题“四川暴雨求助”也得到了灾区群众的广泛响应。暴雨中,微成都官方微博作为四川公共账号中的一员,联动四川气象、成都气象、成都交警以及各区县政务微博等,在暴雨期间,及时发布天气、路况等相关信息。
与此同时,不少微博名人开通了私信功能,以方便求助者寻找亲人;新浪“微公益”成为各界人士最主要的募捐通道之一;政务微博实时更新最新救援进度,让信息更为及时透明;灾区公共账号担负起发布服务信息的责任。
而除微博之外,微信平台也成为灾难事件中信息快速传播的新渠道。“微成都”在四川暴雨期间,利用微信平台每天为网友播报天气预警预报等信息,提醒微成都10万微信好友注意天气变化、出行注意事项、防灾自救等信息。此外,微信由于占用的网络空间小,在灾难事件中给亲友报平安时,比短信的传达成功率更高。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说:“新媒体具有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互动性强的特点,它与突发事件有着先天的契合性,可以即发即报、滚动播报。互联网技术应用的web2.0形态微博出现后,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信息源更是无处不在。2010年之后,几乎所有的突发事件都是微博首发,微博直播。”
新媒体的碎片化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与职能部门合作将成为一种走势
“过去的灾难报道是看谁跑得快,谁能第一时间到现场,而现在大家比拼的是看谁能发布最准确、最权威的信息。”一位参加多次灾难报道的记者如是说。
新媒体由于其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使之较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更为充分。微博从仅仅140字的“一家之言”蜕变为社会灾难事件中的信息汇聚与传播平台,也正是基于此。然而,新媒体传播主体的开放性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效应——虚假信息掺杂其中,网络谣言因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