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四川暴雨,部分地区降雨甚至达到50年一遇,导致该省多地发生洪涝、泥石流等灾害。而今年1月,一具身长3米有余、重8吨的石兽在四川天府广场附近四川大剧院工地被挖出。有人刻意把二者联系在一起,“神兽被挖引发四川暴雨成灾”的网络言论一时广为流传。对于这样的说法,四川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林向已经出面澄清:“纯属‘无稽之谈’,出土的石兽与当前的天气变化没有任何关系。”
新媒体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尤其在灾难事件中,如何树立公信力、理性引导社会舆论,是新媒体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灾难事件报道中,新媒体的碎片化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政务微博的出现,适时地解决了舆论引导的公信力问题,有效帮助网友甄别虚假信息。新媒体与智能部门合作也将可以成为今后新媒体发展的一种走势,这不仅提高新媒体平台的可信度,而且能够进一步促进政务信息透明化。
“政务微博和媒体微博发布的信息,多是经过权威部门发布和核实过的,真实性更高。”微成都官方微博编辑潘攀说:“通过微博、微信平台,网友能了解政府在灾难事件中做了什么,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来支持救灾。而政府也能通过网友的回复,了解民众最迫切关心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沟通渠道。”
程曼丽认为:“现在网络空间中对谣言的危害性认识越来越清晰,网民自律问题被摆到了台面上。这其实是媒介素养以至公民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既然我们已经进入媒介化社会,就要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用好新媒体,减少它的负效应,发挥它理性的正能量。”
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除承担报道者的任务,也应该承担起公益平台的作用。互动和服务是新媒体应发挥的主优势
新媒体与当下的互联网生态密切相连,由于它的即时性和广覆盖,往往成为网络舆论风暴的一线阵地。随着新媒体逐渐成为突发事件和灾难报道中的重要信息源和报道者,如何把握新媒体在灾难事件中的参与度,也成为一个议题。
无论国内国外,新媒体参与突发事件和灾难报道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无论是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还是日本的核泄漏事故,新媒体都显示出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但是新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全民总动员、齐上阵,对民众详细了解灾情信息具有很大的帮助,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程曼丽说,“首先是有可能挤占救灾资源,给灾区带来负担;其次是对灾情的过度挖掘、过分渲染,容易使受众的认知偏离客观事实,产生病态焦虑。灾害报道和一般的报道不同,它既是一个将问题展开的过程,也是一个促使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及时报道新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要安抚受伤的心灵,维护正常的社会及救灾秩序,引导各方面妥善处理事件、解决问题。”
新媒体参与灾难报道的另一个问题是,信息爆炸带来信息质量的良莠不齐。四川暴雨事件,微成都除提供服务信息之外,还主动策划了一些微话题,引导网友正确对待暴雨。其中“友爱顺风车”和“成都失恋了,她不停地哭,你们快表白,告诉成都你爱她”等活动都受到了网友的好评与支持。
对此,专家指出,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除了要承担报道者的任务,也应该承担起公益平台的作用。互动和服务是新媒体应发挥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