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的助手
“在我们研究院,是职业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把科学家的想法变成现实”
【镜头】6月26日上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比赛现场,身着天蓝色作训服的选手意气风发,3人一组,在各自的工位上紧张地忙碌。他们面前,摆着一个微型的三叶“风车”,一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整套供电设备。选手们比拼的,除了安装光伏、风力供电装置,还要设计光伏电池组件跟踪程序、模拟风场和风力发电机控制程序,以及调试光伏、风力供电系统,排除故障、监控系统……
长达6个小时的比赛中,选手甚至来不及往嘴里扒拉一口盒饭,他们个个沉着冷静、有条不紊、训练有素。与现代科技同步,与产业升级并进,与经济转型接轨,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石金水告诉记者,研究院有个流行说法,“科学家的设想、工程师的蓝图、技术人员的产品”,只有技术人员,才能让科学家的想法从图纸上走下来,变成活生生的产品。“在我们研究院,是职业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把科学家的想法变成现实。”
一种尖端晶片的安装问题,曾让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总工程师林尊琪夜不能寐。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职业院校毕业不久的邵平。没想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个职校生就想出一种新的安装办法,解决了困扰“高材生”们很长时间的难题,让林院士喜出望外。“表面上看,国家大科学工程往往由研究型人才唱主角,实际上,大科学工程中高端技能人才跟不上去,也是我们面临的大问题。”林尊琪说。
无独有偶,纵观工业化以来的历史,一个有趣的现象引人关注:德国、瑞士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其职业教育也比较发达。为什么?德国不来梅大学教授菲利克斯·劳耐尔曾说:“职业教育为占德国工业总产值80%的制造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是德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秘密武器’。”
转方式、调结构需要人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更需要人才。未来十几年间,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数量红利”将转为“人口结构红利”,而要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劳动大军素质,职业教育举足轻重。现代职业教育面向现代生产方式,培养知识型、技能型、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支撑,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不可或缺的力量。
家庭小康的帮手
“如果没参加‘9+3’,我可能在草原放牛、在山上挖虫草”
【镜头】扎西是个家住四川的藏族孩子,在一次暑假返回巴塘家里途中,乘坐的大客车出了故障,司机忙活半天,还是无济于事,乘客在车上干着急。“要不我来试试?”扎西鼓起勇气。原来,扎西就读于成都市工业学校汽修专业,没想到,课堂上学的东西真的管用!扎西“药到病除”,司机和乘客直竖大拇指。
几年前的扎西,还在四处打工,靠体力赚钱,尝尽了没技术的辛酸。如今的他,已经获得学校技能比赛一等奖,人也变得自信起来:“我要练就过硬本领,有机会就自己创业!”
因为职业教育改变命运的,还有许许多多和扎西一样的孩子。“如果没参加‘9+3’,我可能在草原放牛、在山上挖虫草。”20岁的藏族小伙尼玛德吉笑着说,他是四川省“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的首届毕业生,现在已是成都启阳华通丰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正式员工,每月收入达4000元。
2010年以来,我国分别启动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加大对民族地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几年来累计招生约1.5万人。“职业学校毕业的孩子找工作很容易,一个孩子学成了,这个家庭就有了希望!”四川省红原县安曲乡乡长王托说。
如今,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焕发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学成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喜人局面正在呈现。今年18岁的藏族女孩泽周哈姆家住红原县安曲乡下哈拉玛村,她告诉记者,自己中职毕业后报考了县里的事业单位,“我盼着把父母接到县城,姐姐上大学的学费我也努力贴补。”泽周哈姆一家靠放牛为生,是免费中职教育让她学到了一技之长,让家庭摆脱了贫困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