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学术视野 > 经济 > 正文

不断接近“存款利率市场化”这一战略制高点(2)

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盈利结构,反映着其业务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行业结构的特征,是在原有金融体制结构和实体经济结构长期作用之下形成的。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银行业没有规范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仅有比较简单的“信贷收支平衡表”,存、贷、汇是主要业务内容,利差是主要收入来源。这种状况在近10年发生了显著变化,业务及收入的多元化、非利息收入的上升表明,中国银行业的转型已经开始。然而同不断加快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相比较,这种转型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

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一般性的利率风险不同,中国银行业还面临诸多由中国经济转轨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特殊风险,例如众所瞩目的房地产信贷、地方融资平台,如果出现问题,商业银行面临的决不是单纯的“利差”风险,而是面临着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相交织,表内风险与表外风险相传染,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相叠加的复杂局面,这些都是银行不能回避的问题。单看存贷业务,人们看重利差高低,然而现代银行的服务是综合的,存贷款只是其中的产品之一,它们的占比也在逐步降低,随着商业银行的产品增加,成本与收益不再单一依赖存贷款利率。银行必须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实现从单纯的利差依赖向综合定价转变,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

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改革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在改革公告后的“答记者问”中指出,“此项改革是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政策意图是明确的,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在实际运行中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正确传导政策意图,避免资源错误配置。前面提到,人们担心改革后金融资源是否会出现“两极化”现象,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利率改革一方面提高了高端客户对银行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对银行在中、小、微企业领域的服务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这两个问题处理不好,“两极效应”就可能出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目标就难以达成,甚至人们担心的某些大企业成为资金“二道贩子”的可能性就会加大。要避免这种可能性,必须要求金融机构、经济实体和政府引导“三管齐下”综合施治。金融机构转变服务方式,提高风险计价能力,按监管指引跟踪资金用途;企业提高诚信、提升素质;政府对弱势企业群体进行必要的政策扶持,提升其抗风险能力。

银行合理定价机制,防止“两个错配”。在银行经营管理中,资产负债的期限配置关系到流动性风险,合理的利率配置关系到银行财务风险,流动性和收益性是确保银行安全的两条生命线。前段时间所谓的“钱荒”充分反映了资产期限错配导致的流动性风险的危害,流动性风险是显性而急迫的,“一分钱逼死英雄汉”。相比之下,由利率错配导致的财务风险却可能是隐蔽而慢性的,同流动性风险来得快去得快的情况不一样,银行一旦陷入财务困境便难以自拔。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防止两个错配,确保银行两条生命线是防范银行业务风险的底线。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实习)]
标签: 存款利率   市场化   利率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