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学术视野 > 文史 > 正文

今日大学课题缘何“神圣化”(2)

——兼谈对大学改革的思考

但是,由于大学里申报课题者实在太多,所以国家基金乃至诸多省部级课题的资助率几乎都在个位数。也就是说,对普通申请者来说,平均每填10余次课题申请表才会有一次获得课题的机会,以填一个课题申请表需要15天来计算,平均得花一两百天才有可能获得一项课题。何况申请课题还受“强者恒强”(获得课题越多者越容易获得课题)、学缘关系及运气等问题和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那些边缘的、时运或基础欠佳的申请者来说,获得一项课题平均所需时间还远不止这么多。这是多大的时间和精力耗损啊。可是,由于课题与职称晋升严格挂钩,很多高校都将主持一定级别及数量的课题作为职称晋升的前提条件,所以很多中青年教师每年一到1月至5月份就坐不住了,即使再无望,也不能不尽全力试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学界也有科研课题制,但那时在大学里一般都未将其与职称、学位点、学科评审严格挂钩,未将其作为相关评审的前提或关键条件,所以没有普遍出现今日大学里中青年教师一年要耗费一两个月时间来专门填课题申请表的情况。

由此看来,课题制虽可继续进行,但有必要使其更加科学化,取消其与职称、学位点、学科等评审严格挂钩的机制,不把它视为相关评审的前提或关键条件,而将其视为必要的参考因素。毕竟,反映学者或学术团队学术水平高低的基本依据只能是学术成果本身。

为什么在大学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着将核心期刊绝对化、神圣化的倾向

在我国大学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着将核心期刊绝对化、神圣化的倾向。这也很值得注意和思考。一篇论文若非发表在核心期刊,即使其学术水平再高,作者付出的心力再多,也不能被视为成果;反之,只要是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即便质量再差,也是“货真价实”的成果。

很多大学都有类似的明确规定:教师不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不准晋升职称或岗位;博士不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不准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即使学位论文写得再好也不行。可是,核心期刊数量毕竟有限,一年到头也发不了多少篇论文。这与庞大的教师及博士生群体发表论文的需求严重脱节。这种严重失衡的供需矛盾既导致了“千军万马”挤核心期刊这座“独木桥”的严峻局面,也导致了核心期刊稿件积压异常严重,甚至还滋生了相关腐败寻租行为,助长了不良学术风气。

但是,学术需要“守门人”,尤其需要那种六亲不认的“守门人”。严格意义上说,一篇论文学术价值的高低,主要并不取决于其发表的期刊是否“核心”;一个学者学术水平的高低,主要也不取决于其核心期刊论文的多寡,以及负责的科研课题或获得的奖励是否为“国家级”等,而主要取决于真正处于本领域最前沿的学者本着学术良知的认真评价与严格把关。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