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区内教师打破了以往的校际隔膜,交流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集中研讨、公开观摩、主题论坛、统一备课,接受成员学校的学生参与本校的学习和活动。
大学区成为优质学校扩大其优质教育资源的绿色通道,也是相对薄弱学校得到提升的加速通道。西安博迪学校校长王小鹏快人快语:“攀上高新一中初中分部这个‘富亲戚’,用心把这条路走好就行。”
博迪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现在,高新一中初中分部就在跟前,无成本、高端的教师培训接连不断,年轻教师获益颇多,成长迅速。“说‘学区人’也有点小,王凤进校长是教育专家,极富国际视野,这一年多,我们学校的理念、发展方向都有很大提升。”王小鹏说。
陕西师范大学附中大学区为成员校明达学校投入4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首批派驻1名中层领导和7名骨干教师,在明达学校工作、授课3年,以解决该校办学质量下滑和“招生难”等发展问题。
“学校市级教学能手产生了两名,又有年轻老师踊跃报名。他们不再一味地只是向往去名校,而是从自己的教育行为上去修正,接近名校教师。”成为后宰门小学大学区的一员,新城区向荣巷小学校长杨秀清感到颇为幸运,“很多事情,借助学区长声音传到区上,甚至市上,充分沟通,能很快解决很多问题。”
提升的不仅是薄弱学校,优质学校也有了更多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大明宫小学大学区学区长杨辉说:“总得把最好的展现给人家吧,这就要提升自己。”于是,课研引领成为不少老师的追求方向。
弱校变强了,强校也更优了。师生们有了更多、更宽的成长和展示平台。
“正是因为有了大学区,让我在这个相对寂寞的学科教学工作中找到了一份力量和温暖。”未央区华远君城小学教师王莎说。
“开展的各种活动多起来了。每一次活动,我都能和后宰门小学的老师和同学,还有联志村、二马路等几所学校的同学一起参与。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不同的东西。”明欣小学李培硕同学感慨地说。
通过“学区化管理+综合改革”的模式,积极推进“优质学校+薄弱学校”捆绑集约发展,实现由个体点“小强”到群体面“大强”的提升,西安基础教育和谐发展的生态正在形成。
今年,西安市在全市全面推行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在1715所学校组建了416个大学区。陕西省教育厅也在全省范围推广了西安市大学区管理制度改革经验。
通过对2012年西安市高考、中考质量信息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批相对薄弱的学校教学成绩明显提升。2012年市监察室的报告显示,西安市民关于“奥数班”与“小升初”挂钩的投诉接近为零。
“再改革,不发展壮大教育事业,不发展壮大西安的优质教育资源,一切都是徒劳。”李颖科表示,让绝大多数孩子能够接受均等、优质、公平的教育,政府应当积极面对,敢于作为,寻求缓解矛盾之策,进而有效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