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被民众投诉的地方官吏一边看,官官相护更是万年不易的传统。由于派专使出京查办成本太高等缘故,历代中央政权对于各地民众的越级上访上诉,绝大多数只能发还各地自行处理,所以很难走出层层批转、官官相护、让老百姓绕来绕去绕不出头的怪圈。
古代政府的截访招数
截访之事至晚北宋已有,清代的地方官最聪明,多以其他罪名先把赴京陈告者关起来
换一个角度看,等到中央受理民众投诉后层层批转下来,再求徇顾私情互为庇护,总嫌被动了一点,所以有些官吏应对民众赴京尚有更主动的措施,就是对上访者实行围追堵截,使之无法达到目的,简称截访。
截访之事至晚北宋已有,熙宁变法时期,主管河北路河防水利事务的中央特派员(制置河北河防水利)程昉在王安石支持下,大兴引水淤田工程。原武、雍丘等县的老百姓因为淤田淹毁了许多农田、房舍和坟墓,伤害秋稼,又无门投诉,便结成上访团去京师告状。程昉听说后,急忙命令这些县邑的领导赶紧把赴京上访团全部追回来,要处罚他们。上访团怕杖责,忙撒谎说我们去京城是要感谢政府引水淤田。结果是程昉的人替代上访团写了感谢信,再派两个吏员代表大家去京师登闻鼓院投递。当时王安石开心得不得了,谁要是再指责程昉在河北瞎胡搞,他就能理直气壮地为之辩护了。以后,随着各方弹章交劾,淤田清水损害民田的真相终于为中央所知,发文件给当地农民免去一种税负作为补偿(《宋史》卷九十五),但是追截民众上访的官吏好像都没有被追究。
清代的地方官最聪明,多以其他罪名先把赴京陈告者关起来。盖基层百姓上访,一般多因州县官吏违法聚敛、科派勒折、漕粮浮收、侵蚀赈银等严重危害群众经济利益的劣政引起,但是以绝大多数乡野小农的经济能力、文化水准和社会阅历,千里迢迢赴京告状谈何容易?所以史料中所见清代农民越级上访,多是大家出钱湊盘缠,推举几个有点笔墨、见过世面的人,由他们带上众人署名画押的申状赴京投诉。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清代法律在认可人民上诉上访权利的同时,又有不许刁民“假地方公事聚众联谋、约会抗粮、聚钱构讼”,以及“代人捏写本状、教唆扛帮赴京”等罪名和刑罚,简直就像是为赴京投诉的准备过程度身定做似的,结果这些罪名都成了地方官截访的杀手锏,事实就是许多受众人“凑给盘费钱文赴京控告”的出头人物还没走进京门,就被州县当作聚众约会、敛钱构讼的“刁民”,申府申省,“严饬勒限严拿,不使稍有漏网”了。
话分两头,刁民确实有,比如北宋募民告官违法隐欺,不免被刁民钻空子,“或恐喝求财,或因报私怨”,最后只好停止有奖募告。再如朱元璋创建的鼓励老百姓将害民官吏直接揪送京师的规定,大概在实践中也有不少在当局看来是副作用的现象,所以到明仁宗继位后就改口了。讲透了这就是皇权与官僚的博弈,皇权不仅需要通过下情上达的管道掌握信息,也需要借助民众来加强对官僚的监督与控制,但同时又得防止刁民奸人趁机纠众滋事,挟制官府,扰乱统治秩序。这个制衡把握起来很不容易,官昏民刁,一头多压一点那一头就会翘起来,这就叫体制性尴尬吧。
(作者为上海书店出版社编审)
责编/马静 美编/李祥峰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