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动态 > 正文

网络时代的评论艺术(2)

——视频访谈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文字实录)

主持人:今年1月1号,《人民日报》评论版诞生,这是《人民日报》历史上第一块新闻评论版,您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曾牵头撰写上百篇人民日报社论和重要文章,您在评论方面有怎样的心得和诀窍呢?

米博华:在这个行业里,我是做得时间比较长的老新闻工作者。成立评论版,是党中央的决定。一方面编委会落实中央的决定,同时也是老一代新闻工作者长久以来的愿望。一张报纸,特别是党中央机关报,要更多的发声,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必然在言论方面要有自己的创新,有自己的发展,才不能落伍。

米博华:办评论版我们取得一些经验,领导给了很多指导和帮助,评论部的同志对这项工作也非常热爱、非常认真、非常努力。评论版开办大半年以来,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从目前来看,总体效果还是很好的,领导干部和广大读者都比较喜欢。我们始终体现一个原则,什么原则呢?更加注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更加注重回应老百姓的关切,如杨总讲的,要顶天立地。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全面地传达中央的声音,另一方面要给百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及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给予足够回应。贴近这个时代,贴近广大读者,是办好任何媒体的最重要的经验。如果远离时代,远离群众,会被时代被群众所抛弃。人民日报办报一直秉持这样的原则。张研农社长对办好评论版也作了多次重要指示,对我们的工作给与充分肯定,对评论部的同志,对我作为分管评论的编委,都是很大的鼓舞和支持,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办好这块版。

米博华:同时,我也觉得评论版最大的难点在于我们要聚集一批评论人才,因为他基本是原创,评论写作往往比其他写作更难一些,特别是人民日报的评论写作更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要求我们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同时又需要对实际工作的了解。我们评论部的同志非常努力,无论在策划选题上,在编辑稿件上,以及版式安排上都在力图创新。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我觉得,未来我们的评论版会有非常光明的前景。

主持人:我们也非常期待。您刚才也一直提到,媒体人在媒体工作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顶天立地,这是要求,也是追求。媒体在转型的过程中,媒体人也需要转型,您觉得应该如何走好转型之路,真正实现媒体人自我的革新与蜕变呢?

米博华:确实是这样。新媒体的出现,使我们整个舆论引导的格局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对我们这代人来说,这是个新事物;对你们这代人来讲,恐怕这也是个新事物。作为社会神经的末梢,新闻工作者应该在蜕变和转型中站到最前沿,最能够感知到这种变化,最能够反映这种变化,最能够体现这种变化。总结我这些年的体会主要有两条:第一,一定要有足够的定力。所谓足够的定力就是,无论媒体怎样变化,媒体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为我们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这点是不会改变的。无论怎样讲,对我们中国来讲,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实现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稳定,按照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按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我们的蓝图。无论是我们这代人,还是我们的下一代人都不会改变。所以,紧紧围绕着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围绕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开展我们的舆论、理论宣传、新闻报道,是我们始终不变的职责。同时,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定力又体现为,我们始终对国家的改革发展怀有一份责任。虽然我们是新闻工作者,我们主要以笔以纸以视频以声音来传达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我们对这个国家、对百姓的生活,对社会的稳定,对国家未来的发展都有一份责任。我们应该也可以发挥我们的作用。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网络时代   艺术   评论   米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