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学术视野 > 社会 > 正文

转型背景下的社会体制变革

改革开放35年来的社会巨变,主要是由两个大的转变推动的:一个是经济体制的转轨,即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另一个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即由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与经济体制转轨比较,社会结构转型更加长期深刻也更加艰难。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成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新特点

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最大特点是不平衡。从经济产出结构来看,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已接近完成,农业增加值在GDP中比重已下降到10%以下,但就业结构转变滞后,在劳动力结构中农业劳动者的比重占到36%,而城乡结构转变又进一步滞后于就业结构,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53%,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更是只有36%,从而呈现出工业化、非农化、城镇化逐次滞后发展的局面。

城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已经从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业大国进入以工业文明和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时期。这种变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的变化,它意味着人们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一方面,土地的集约使用和快速升值成为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围绕地产收益产生的利益博弈也影响到实体经济发展、价格稳定和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可以说,我国的城镇化问题,处理得好,会成为推动未来20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处理不好,就会酿成泡沫经济,引发社会问题。

社会结构转型面临诸多转折点。一是工业劳动力供求关系面临转折点,在未来几年,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老年化,工业劳动力将由过去总体上的供大于求,转变为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短缺,推动工业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二是社会负担系数变动趋势的转折点,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下降的社会负担系数,将转变为上升趋势;三是根据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我国环境污染也面临转折点,如果不加大治理力度以尽快实现这种转变,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将会上升;四是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处于转折点阶段,到2012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8年超过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已经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正在扭转。

社会结构转型也面临诸多两难选择。一是改革面临两难选择,不加快和深化改革,难以为社会结构转型提供持续动力,但进一步的改革,又不易找到能够带来普遍收益的突破口;二是靠投资、出口拉动的增长已很难持续,要更加依靠扩大国内消费提供新的动力,但国内消费由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原因短期内又难以快速增长;三是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增长依赖承接产业的转移和资源的开发,但这与环境保护的要求形成冲突;四是城镇化过程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由于人口的集中面临各种承载的极限,而发展小城镇又面临土地集约使用、就业机会缺乏等难题。

二、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发展形势总体良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政治总体保持稳定。但社会领域呈现问题多发态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体制改革滞后。

社会结构转型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处于巨变之中,城镇化迅猛发展、劳动力供求关系深刻变化、人口老龄化加速、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国内消费急需扩大等等,这些挑战都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巨变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对于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

人民生活需求的提高要求社会体制改革。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矛盾的表现形式会发生很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主要表现为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的商品短缺,随着商品市场的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这一矛盾更多地表现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目前,随着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生活质量、满意幸福、公平正义等成为人们新的需求。这些新需求的快速增长,亟须加快社会体制改革。

利益格局的变动倒逼社会体制改革。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阶层结构的变动形成了具有不同诉求的利益主体,非实体经济的发展使财富积累速度加快,劳动收益和资本收益差距扩大,一些干部脱离群众造成干群关系紧张,这些都使利益格局复杂化,形成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倒逼压力。

三、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 

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弄清楚哪些社会管理事务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分担,哪些需要三者共同承担。

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不但包办社会事务也包揽经济建设,但包办一切的结果,是损害了经济社会运行的效率。搞社会建设,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民生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有些社会事务,是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是市场不管或管了也会扭曲公益方向的,就需要更多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但市场有个发育的过程,社会也要有个发育的过程。我们在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除了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也还要强调政府的主体作用和市场的社会责任。

社会体制改革要以民生建设为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表现在以更快的速度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因此,社会体制改革绝不能脱离民生建设空谈改革,恰恰相反,衡量社会体制改革成败的标准,就是要看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社会体制改革要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革发展稳定始终是现阶段我国要处理好的最重要的关系。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人们期盼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更加美好光明的未来,也期盼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社会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解决当前多发频发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除了要加强社会管理,还必须在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方法、社会管理技术上有所创新,这是社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郑韶武]
标签: 李培林   变革   体制   背景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