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学角度来看,革命和改革都是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表现形式。革命可能是现代化的起点,但革命不是万能的,一个国家不能一直处于革命性的政治运动状态,否则就没有机会进行现代化建设。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就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和损失。同时,革命的成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所谓“毕其功于一役”的革命是不可能存在的,革命不会使新的政治体制绝对完善,完善的手段只能依靠改革,改革是对革命后社会有条件的扬弃,体现着社会变化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在某种意义上,改革是一场比革命更加艰难的进程,它是一份对智慧和勇气提出更高要求的事业,改革者所面临的问题比革命者更为困难。原因在于:首先,改革者既要反对保守者,又要反对激进者。保守者会阻挠改革的进程,而激进者则有可能过于急躁而把改革引向失败。改革者应当采取弹性政策,尽量使其政策具有最大适应性。革命者的目标很明确,竭力使政治两极化,政治问题简单化,以分清敌我阵线。所以革命者是在分裂社会力量,而改革者则要驾驭各种社会力量。因此,改革者应该具有比革命者更高超的政治才干。其次,改革是一场渐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政治秩序的发展。这就要求改革者要精心设计和控制社会变革的速度、方式和时机。而革命是一场暴烈的社会运动,任何破坏现存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对革命者都是有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者的任务就是破坏秩序,而改革者的任务则是要控制秩序。最后,改革无论是以变革社会经济结构为开端,还是以变革政治体系为开端,最终都是为了达到社会经济结构与政治体系均衡发展,而不是互相牵制。因此,改革者选择什么样的改革战略,是改革成败的关键。近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不少为实现现代化而进行的改革。有的改革成功了,使国家走上了现代化的辉煌;有的改革失败了,使国家出现了“现代化中断”。全面的闪电式改革是一条失败之路,而分项的渐进式改革则有成功的可能。中国和苏联改革的不同命运,就说明了政治制度本身的重要性以及改革战略选择的重要性。
落脚到中国的改革中,那就是对待改革,领导者要有勇气,民众要有耐心。改革开放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各种声音,保守的、激进的、左的、右的,从未像今天如此喧闹,怎样看待改革这件事本身,是值得认真思考和厘清的。从长远看,改革是解决中国当前各种问题的根本出路,所以一定要改革,而且必须要以更大的勇气去改革去调整,这也是中央的坚定态度。但在当下,改革并不能一下子就解决所有问题,因为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稳定有秩序的环境中一步步推动和深化,可以允许每个人有不同的理想世界和价值追求,但所有鼓吹在一夜间实现目标的人,都是不现实甚至居心叵测的。当年小平同志“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使我们摆脱了试图一劳永逸整体解决所有问题的教条主义和建构主义,真正秉持了实事求是、实践优先的精神,这一思想是我们在面对当今改革时最值得坚守和遵循的。古今中外都有数不清的教训表明“空降”的制度是不会成功的,无论其所标榜的价值是多么诱人和美好,只有在尊重现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从社会内部生长出好的秩序和制度,也只有通过不断的试错和摸索,才能找到中国富强民主的真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