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存在的种种庸俗化的不良风气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渗透到党内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党的作风建设的大敌,日益损害着党的事业,阻滞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当前,应当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下大力消除党内生活庸俗化倾向,切实纠正党内存在的种种不良风气。
一、党内生活庸俗化的主要表现
党内生活庸俗化指的是一些党员由于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放松思想淬炼,淡化了党员的先进性意识,由此滋生出背离共产党员基本要求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败坏了党内生活风气。其现实表现主要是:
投机钻营、唯利是图。这类党员干部,做事情考虑自己比考虑工作多,满脑子想的都是升官、发财,将个人利益置于党、国家和群众之上,表现出不折不扣的极端利己主义。干工作唯上、唯利,不唯实,即使干了一些工作,也多是能让领导看得见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目的是给个人升迁谋求资本。此类党员干部大都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热衷于旧社会官场上的一套,谋人不谋事,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的。最近该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了,把党内上下级同志关系异化为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
不肯负责、不敢担当。这类党员干部,干工作不肯负责任,不敢担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碌碌无为混日子。干工作不愿费心思,只会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靠打电话、要材料、听汇报了解情况,即使下基层也不深入实际,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对下面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不关心、不了解。凡事拈轻怕重,能躲就躲,工作是不催不干,甚至催了也不干,即使勉强干了,也是应付差事,做做面子活。
顺风使舵、曲意逢迎。这类党员干部明哲保身,习惯于看领导脸色说话,把领导的话当圣旨,不敢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努力维持表面上的一团和气。民主生活会上“批评自己谈感受,批评别人谈希望”,言不由衷、语不及义,看到问题不指出,有了错误不批评,隔靴搔痒地提意见,甚至假提意见之名行“拍马屁”之实。还有个别党员干部,明里不说,暗里较劲,在领导面前进谗言,诋毁他人,抬高自己。
追求享乐、奢靡腐化。这类党员干部,把追求物质享受当成人生第一目标,社会交往不择良莠,交富商、“傍大款”,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盘桓于推杯换盏之间,把奢侈的物质享受当作人生成功、身份高贵的体现。此类党员干部不仅不能以身作则,反而与社会上的恶风陋习沆瀣一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带坏了党风,污染了社会风气,为广大干部群众所侧目,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不懂装懂、阳奉阴违。这类党员干部学习理论只是为了装潢门面、抬高身价。或不求甚解,一知半解还不懂装懂、到处乱用,言必称马列,其实不懂马列;或断章取义、片面解读,把自己感兴趣、合胃口的理论过度解读、肆意发挥,甚至曲解,否则就置之不理;或脱离实际,卖弄理论,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或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大庭广众面前滔滔不绝、头头是道,私底下却怪话连篇,讥嘲甚至诋毁党的理论,如此等等。
二、党内生活庸俗化倾向的原因分析
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多元化价值观念的汇聚,助长了党内庸俗之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构成日趋多样化,利益格局调整日益深刻,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出独立性、差异性、多变性、趋利性等多元化特点,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导致了理想信念的淡化和价值观的分裂,反射到党内思想、生活、作风等方面,就表现出种种庸俗化的倾向。这些庸俗化倾向极易助长极端个人主义,使一些党员干部想问题、做事情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和前提,最终导致在思想上混淆公权与私利的界限,行为上乱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这也就使得庸俗化问题极易演化成事关大是大非的党性原则问题。
党内制度机制的不完善和执行力不强客观上放任了党内庸俗之风。党内生活庸俗化的根源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导致党性原则和宗旨意识淡漠,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蔓延,特权思想和行为滋长,丧失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品质。同时还要看到外部约束不足也是党内生活庸俗化形成的一大因素。首先,党内思想教育机制和形式针对性不强,与社会发展实际脱节,教育内容“泛理论”、“泛说教”,不能触及党员干部的思想深处。其次,广泛的民主监督机制没有真正形成,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对党员干部的行为进行全面的有效监督。第三,选人用人机制的科学化程度不够,选任干部制度的不完善,误导党员干部的行为出现“投机性”,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党员干部中的庸俗化倾向。第四,民主集中制等党内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客观上放任和纵容了党员干部思想意识、工作作风、党内生活、个人生活等各方面的庸俗化倾向。如一些领导干部搞家长制和“一言堂”,在党内生活中喜听奉承、厌闻谏声,导致同志衔枚噤声,形成看领导脸色行事、逢迎讨好的庸俗心理。
历史沉淀的文化糟粕和对传统文化的曲解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党内庸俗之风。今天我们党内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庸俗化倾向与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不无联系。比如官僚主义、家长制作风、特权思想、等级观念、人身依附关系等,都沾染着封建主义的遗毒。此外,还有一些庸俗化倾向源自对传统文化的误读和曲解。比如,把中庸思想曲解为平庸、妥协、保守、折中,打着“中庸”旗号做墙头草,风往哪边吹他向哪边倒,随波逐流、左右逢源。还有一些党员干部习惯拿“和谐”做幌子,看见同志有错误不提醒、不批评,看见问题矛盾不解决、不处理,文过饰非,你好我好大家好。这种彻头彻尾的“伪团结”、“伪和谐”,本质上还是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与党的优良作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要求格格不入。
三、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防治党内生活庸俗化倾向
庸俗化很难说是大是大非,却是遮掩是非的毒瘴;不是腐败,却是滋生腐败的土壤;虽然不违法,却是法治的腐蚀剂;虽属于社会风气的范畴,却污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当前,庸俗化从社会浸淫到党内,影响党风,又从党内弥漫到社会,影响社会风气,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任其蔓延下去,必将对党的事业造成严重伤害,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严重阻滞。
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全力抓好党的作风建设。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是转变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改进作风建设的最佳切入点。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样是推动党风建设的重大举措。活动集中整治的“四风”问题是党内生活庸俗化的现实表现,党内生活庸俗化是“四风”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这些在庸俗化思想意识支配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正在一步步地割裂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动摇着我们的执政基础。防治党内生活庸俗化,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深入治理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严格的工作纪律规范从政行为,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推动工作落实,以实际行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基础,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庸俗化思想的作祟导致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漠、是非观念颠倒,思想和行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想问题、做事情、干工作不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顾及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政绩谋不为人民福祉谋,甚至打着改革开放的旗号肆意妄为。防治党内生活庸俗化,必须通过典型引导、反面警示、分类施教、对照剖析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宗旨意识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素养。同时,通过健康规范的党内民主生活,大力开展严肃积极的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努力从思想深处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遏制庸俗意识,筑牢思想防线。
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根本作用,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在庸俗化思想意识的支配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无视法规制度,不讲原则,不守规矩,极大地破坏了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对法治起到强烈的腐蚀作用。防治党内生活庸俗化,必须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公平公开公正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使党员干部的政治命运不仅掌握在领导干部手中,还要掌握在群众手里。同时,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党内民主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普通党员参与党内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党员权利保障机制,保障党员的举报和申诉得到及时受理,保障党员各项民主权利正常行使而不受侵犯。
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惩治腐败行为。庸俗化导致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功能弱化,领导干部中思想和行为上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得不到及时提醒和批评,从而使本应纠正和避免的小问题逐步积累发展成严重违法违纪的大问题。防治党内生活庸俗化,必须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坚决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要严肃查处大案要案,又要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对于那些庸俗化倾向明显、工作作风不良,不符合党员标准的党员干部,要坚决予以严肃处理。通过查办案件,达到查处一个,警示、震慑一批的作用,使党员干部对庸俗化的危害有清醒认识。
全面加强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庸俗化是信仰的刽子手,信仰缺失多因庸俗化占据了精神家园。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庸俗化正以温水煮蛙的方式,不知不觉地侵蚀着党员干部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信仰。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就要通过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法纪意识,进而唤醒整个社会对自然、对历史、对法律、对道德的敬畏之心,构筑起全民族的共同信仰,奠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基础。防治党内生活庸俗化,必须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个人品德教育,特别是要开展好针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教育,使其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和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养社会的文化自觉,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努力形成反对庸俗化的社会氛围,使党风和政风、民风形成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