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干预的指导思想与政策实践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在劳资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干预的力度及其举措,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的影响。从转型时期的英国来看,影响国家干预的思潮主要有:家长制保护主义、自由放任学说以及新自由主义。
前工业化时期,家长制保护主义思潮盛行。受此影响,当时的政府基本站在劳工的立场上,出台了多个劳工法令,对于工资、学徒制等做了详细规定,保障了劳工的基本生存,劳资关系相对缓和。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自由放任学说开始盛行。受此影响,工业化时期的英国政府,顺应资产阶级的要求,放弃了对劳工的保护,转而采取放任政策,不愿对工业化潮流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工施加保护,由此造成劳资冲突的加剧。
19世纪中后叶,新自由主义思潮破土而出,开始强调适度的国家干预。受此影响,政府对于劳资冲突逐渐介入:一方面认可工会的合法地位,促成劳资双方通过集体谈判来解决争端;另一方面通过颁布一系列劳资政策、推行相关社会改革,来清除劳资冲突所滋生的土壤。同时,政府还通过几次议会改革,满足了工人阶级对于政治权利的诉求,大大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弱势地位,对于劳资关系的缓和起到促进作用。
作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在国家干预方面留下了一些经验教训。从经验方面看,政府在化解劳资冲突时,往往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当劳资冲突特别是劳工运动危及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时,政府在法律上的高压及军事上的镇压在所难免。但同时,政府更注重通过立法手段来化解冲突,政府颁布的劳工法令、工厂立法、工会立法等,保障了转型时期工人阶级的权益。政府还推行了与劳资关系相关的社会改革,工人阶级也成为改革的受益者。在教训方面,虽然手工工人在工业化潮流中的没落在所难免,但政府的放任政策造成严重后果:手工工人的奋起反抗贯穿工业化的始终,工业化高潮时期同时也是自17世纪革命以来英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不稳定的社会局势对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劳资关系与社会转型
从更为宏阔的视野来看,劳资关系的变化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紧密相关。一方面,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水平决定了特定时段劳资关系的性质及走向。从经济状况来看,经济危机、经济繁荣与劳资冲突之间存在着正相关。19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大规模罢工运动的爆发,与此间英国的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直接相关。而1850—1880年间,英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在经济高度繁荣之下,资本家也乐意拿出一部分利润,来改善工人阶级的经济待遇,劳资关系由此趋于缓和。从政治方面看,英国推行政治改革、提高工人阶级政治地位,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19世纪后半叶,工人阶级获得选举权后,就可以通过手中的政治权利影响政府的劳资政策,暴力的对抗方式也逐渐被抛弃。
另一方面,劳资关系的演变又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反作用。从政治方面看,19世纪的三次议会改革推动了英国的政治民主化历程,其中劳资冲突的两大主体——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推动不可忽视。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就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激进运动的产物。1867年和1884年议会改革,工人阶级的作用功不可没。此外,19世纪末期劳资冲突的政治化,改变了英国政坛上两党相争的局面。工党崛起并成为20世纪轮流执政的两党之一,促进了英国政党政治的发展。从经济方面看,和谐的劳资关系有利于生产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而罢工、游行等对抗性活动的加剧,则使生产处于混乱、无序状态,经济的发展无从谈起。从社会方面看,19世纪中后叶英国政府所实施的各项社会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改革举措的出台,很大程度上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近代英国的教育改革、公共卫生改革、住房改革等,都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