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销售情况、价格波动等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近年来频繁出现有毒农产品事件,如海南省查出的有国家禁用剧毒农药残留的毒豇豆事件,广东广西查出的经过检测不能食用的发霉或农药及重金属超标的毒大米事件;农产品时有滞销,并且滞销的品种多、数量大:山东多地山楂滞销近200万斤,山东烟台近半数苹果未卖出,北方白菜滞销田间,每斤仅5分钱。农产品价格波动大,购销差价大,“贱卖与贵买”问题时常发生:海南产的杭小椒以平均每斤6.9元的价格从菜农手中收购后,经过多个环节,北京的消费者购买时的价格已经是每斤15元,批零差价超过80%。有毒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使得人们对国产农产品的消费信心降低,需求欲望降低。农产品滞销势必使得农民的利益受损,耕种积极性降低,形成恶性循环。以上出现的农产品问题,都源于农产品在产销环节中的各种困境,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发展缺乏系统性支持,因此,培育和构建农产品畅销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我国农产品产销环节面临的问题
农户分散经营,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还存在小规模、大群体的特点,生产的离散性制约了大型产业组织的产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同时使农产品流通呈现无序性和低效率。农户缺乏统一的指导,对市场需求缺少清楚的认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导致供过于求,出现菜贱伤农的局面。分散经营使得各农户均以自身的标准来耕种和售卖农产品,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出现产品参差不一,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Celine Bignebat(2008)等人从农户和中间商两个层面研究农户参与农产品流通的情况,指出由于中间商对农产品流通系统的垄断,农户关注的是与其交易的一级中间商,并不在意最终购买者,因此农户也缺乏主动改进农产品质量、包装等满足终端消费者需求的动力。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流通损耗严重。农产品流通对于物流要求非常严格,需要严格的技术标准,必须在保证自身的卫生与安全的条件下高效地将产品运到目的地,鲜活的农产品对仓储、包装、加工、运输等环节要求更加严格。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我国相关物流技术及相关基础设施的水平并不能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求。根据农业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和零售环节上的损耗率高达25%~30%。农产品受进出运输道路等级较低、运输时间较长、区域性零散化经营以及资金缺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农产品产地普遍缺乏农产品收储、冷藏保鲜设施设备,致使大棚式堆放形式问题突出;农产品运输靠敞篷卡车,缺乏对农产品的有效保护;装卸搬运化水平低;由此,农产品在收购、运输过程中损耗已达20%,进入市场(超市)销售过程中损耗约达10%。而在发达国家,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在流通环节损耗率一般控制在5%以下,美国则仅为1%~2%。
农产品流通渠道长,信息化建设落后。大中城市农产品自给率低,蔬菜水果等都需要通过全国各地来供应,这无形中使得流通环节增多,而市场自身的松散性决定了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落后,现代信息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市场供求信息传导滞后,难以及时反馈给各中间商及农户,使得农户在缺乏信息的条件下盲目进行生产,中间商盲目配送,可能导致出现在某地区供不应求而在另一地区又承担产品滞销风险的局面,流通效率低。
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参与主体的人员综合素质低。在美国,农产品物流组织主要包括农业协会和产销一体化组织。农业协会作为自发组织,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咨询服务及政策支持;产销一体化组织是把农产品生产、储运、销售等环节与农资的制造、供应等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经济联合体,各个环节组织的高效率,使得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形成了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提高了农产品物流的效率。①而我国参与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配送及销售的各个主体之间关系、分工不明确,组织化程度低。并且各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培训不到位,物流专业人员进行工作时所需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的提高,这就导致物流专业人才尤其是既懂物流技术,又具有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匾乏。而在美国物流管理者中,92%的人具有学士学位,41%的人具有硕士学位人,拥有正式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资格证书的占22%。②高素质的物流人才,为提高农产品的物流效率提供保证。
农产品批发市场非公益性。我国大多数农产品需要经历一级或多级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农产品批发市场以营利性为主,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收费名目繁多。在农产品利益分配上呈现出两头小(生产者和消费者)、中间大(中间商)的橄榄型利益分配格局。而在美、日、韩、法等国家,政府都是将农产品批发市场视作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的民生设施进行管理,由政府直接或间接参与批发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政府公共投资的主要项目,是公益性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如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国家采取“企业运营,政府驻场监管”模式。市场由民营资本投资兴建,市场建成运营后,由政府派公务人员进行驻场监管。
构建现代农产品畅销长效机制的基础在生产环节
一是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单个农户由于人力、设施、资金等方面的限制,缺乏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没有把握市场供求和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组织化和规模化则有利于增强农民的议价能力,有利于各方市场地位的平等。V·Valentinov(2007)在研究合作经济组织中交易成本的问题时发现,合作经济组织有助于克服单个农户的缺陷并节约交易成本。Paule Moustier等(2010)通过对越南8个参与超市蔬菜供应的农民合作社调研后指出,农民合作社在提高和控制农产品质量、提升农民收益方面都具有较大作用。当前,作为农业生产组织化主要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存在整体实力弱,辐射面不够广,连接农户能力不够强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与实力。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农民的分散利益与共同利益相融合,但要注意保护合作社普通社员的利益。
二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模式。美国十分注重食品安全,有着严格的标准与规范。如对养殖场废料的排放进行相当严格的控制,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测河流、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含量。③而我国尚未建立一部完整的食品、农产品物流服务标准,市场体系的不健全,加上外部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使得近几年的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消费者对国产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信心不足、被动消费的现象。要重塑消费者对国产农产品的信心,政府有必要扮演好监管、干预的角色,建立高效的农产品监管平台。首先要严控国家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进入市场;其次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检查制度,制定一整套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等④;最后要建立信息强制公开、信息回溯制度。只有将农产品的产销流程等相关信息详细记录并公开,让消费者知悉各个环节的重要信息,才能使其真正认识到我国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
三是有效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现今的农产品市场具有较明显的买方市场特点,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权。品牌是农产品的潜在资产,能够提高在同质产品中的区分度,从而提高农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程度,提升农产品的信誉与价值。建立和发展好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是国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一个涉及到多个主体的系统工程,政府在其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政府要在积极向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灌输品牌建设意识的同时,积极筹划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帮扶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当地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树立有特色的地方品牌。
构建现代农产品畅销长效机制的核心是解决好市场流通问题
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很强,鲜活农产品还具有鲜活、易腐、不耐贮运的特点。农产品的供求关系比工业品更加脆弱。因此,应通过多举措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高效、快速、安全、有序的衔接。
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着力加强产销衔接。Alderson (1957)认为,经济效率标准是影响渠道设计和演进的主要因素。流通层次越多,农产品流通成本越高,经济效率越低。目前我国70%以上的鲜活农产品要经过农产品生产者—农民经纪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等多个环节,经过层层加价,造成零售价格较收购价格成倍上涨,是造成“卖难买贵”的重要原因。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都很发达的美国,农产品拥有专业、通畅、高效的流通体系,美国 78.5%的农产品的物流经生产者—配送中心—各种零售商—消费者环节,经由批发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只占交易总量的 20%。⑤可见美国农产品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损耗,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物流效率。T·Reardon(2002)和G·Ghezan(2002)等人通过研究阿根廷超市和生鲜供应链后,认为生鲜超市的发展壮大会缩小批发市场和小农户的生存空间,得出超市会成为生鲜产品流通主渠道的结论。目前,在中国,连锁超市在零售环节愈发具有主导力量,在农产品直接和超市对接的流通渠道中,连锁超市希望能有稳固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农户希望能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会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农户对中间商的表现明显不同。因此应大力发展以农超对接为主的产销衔接模式,为农产品持续畅销创造条件。
降低农产品流通行政成本。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需要大幅度降低基于部门利益的行政成本,尽可能少收、免收由于现行体制不合理所发生的各种行政性收费。其次是要完善农产品流通税收政策,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清理和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的收费等政策,在金融支持、规范收费、运输便利方面给予支持。
加强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应该发挥投资引导作用。由于农村地形地貌复杂,基础条件差,建设流通基础设施难度大,所需资金多,回收存在不确定性,农村融资困难,农民投资能力有限,投资市场化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方面投资应主要由政府承担,政府应将加强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民生工程推进。具体而言,要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农村地区的通乡镇、通村公路建设,升级改造省道及通县市公路,加强农产品产销专用公路建设;加快水果、蔬菜等各类仓储设施建设;均衡发展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等各种运输装备;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市场等各类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产地仓储和预冷设施,减少农产品的在途时间,增加对冷链物流装备的研发和推广,改善购物环境,及早形成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搭建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已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消费者认可和接受。因此,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展销售渠道。除此之外,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搭建好信息平台,构建高效、协同的信息共享模式。要尽快建立全国性、区域性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及时通过网络渠道发布农产品信息,推行重大信息及时披露和权威发布制度,引导生产和消费,解决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水平低、信息引导不充分不及时等问题。完善农村信息网络,使信息受益人由管理者转向生产者和经营者。加强各个涉及农业部门的纵向信息网的横向交流。
建设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多年来,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都是营利性质,一直是“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全按照企业性质开办,容易出现收费环节多、收费高的情况,使政府不能通过市场对农产品价格进行有效调控。流通环节中的中间商不仅要承担高额的运输成本,而且要付更高的批发市场进场费、摊位费等等。政府应该为全国性和区域性批发市场提供资金,建设国家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回归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的本质,这是满足农民优产优销增收的需要,也是扩大内需,满足居民对优质农产品消费增长的需要,更是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改革发展的需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吸收部分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由政府统一管理,有国家专门的立法和行政规章条例给予保障。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据悉,目前商务部已经牵头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条例起草工作,明确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
政府支持与调控是构建现代农产品畅销长效机制的保障
虽然政府历来重视农业的发展,但深受“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影响,对农产品的流通过程重视不够,投入不够,导致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农民即使增产也不能增收。政府应该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给予宏观调控与政策支持,并且能从宏观上准确把握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认识农产品市场的规律性,因势利导,对农产品生产进行反周期调控。通过调控平衡国内农产品市场供求和稳定国内市场价格,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稳步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
政府要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企业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可对农业生产提供过程管理和技术指导,提高农业生产和流通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形成农产品产销链条中的优势品牌。政府可采用反租倒包等方式促成农村土地的流转,推动更多的种植大户和农业生产企业出现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前端、推动规模和实力一般的农业企业相互联合,扩大其规模并提高竞争力。
面对近年来农作物受灾面积高的严峻事实,为降低农产品生产风险和维护农民利益,政府应有效地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建设。让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成为现代农产品畅销长效体系的“稳定器”和“助推器”。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注释】
①胡振虎:“中国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29页。
②张倩:“国外农产品物流业现状”,《世界农业》,2004年第11期,第13页。
③韩波等:“浅析国外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特点”,《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年第23期,第67页。
④张可成:“略论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理论学刊》,2009年第9期,第87页。
⑤孙剑,李崇光:“美国和日本主要农产品营销渠道比较”,《世界农业》,2003年第3期,第34页。
责编/ 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