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历来是大国战略博弈的重点区域。2010年底以来,示威风暴席卷了整个西亚北非地区。它发端于突尼斯,迅速蔓延到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和伊朗等多个国家。有些国家发生了政权更迭,有的国家危机重重,整个地区局势持续动荡。这种剧变被一些西方政客称之为“阿拉伯之春”。
中东变局的根源、特点和实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友法分析指出,引发中东变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既有国际原因,也有国内原因。归根结底,国内原因是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引发区域内各国动荡的首要因素,国家发展战略有悖于国情,老人政治的必然结果,政治体制腐败所致。
美国布兰代斯大学伊斯兰和中东问题教授、伊拉克流亡活动家卡纳安安马基亚认为,2003年美军攻陷巴格达令萨达姆倒台,与2011年阿拉伯独裁者接连被推翻存在紧密联系。当年的伊拉克战争只是当前中东事态的预演。与伊拉克人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后做法一样,今天年轻的革命者同样把反抗独裁者作为政治上的优先重点。推翻第一个阿拉伯独裁者萨达姆的行动为阿拉伯青年创造了条件。
俄罗斯科学院的专家估计,被称为“阿拉伯之春”大变局阶段是西方各国“重绘大中东版图”野心勃勃计划的一部分。这十分清楚地体现于美国军方《武装部队杂志》公布的“彼得斯地图”(MapPeters)。查看这副地图不难看出其绘制者的构想:俄罗斯和中国将被挤出地中海和中东;俄罗斯将脱离南高加索和中亚,而中国将失去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供应。“大中东计划”将使世界这一重要地域的许多国家彻底失去和平发展与稳定的前景。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撰文说,西亚北非呈现的是“文明冲突”而非“阿拉伯之春”。战略家安东尼尼H 科德斯曼的说法很可能是正确的。他说:现在我们最好说“阿拉伯十年”或者“阿拉伯的1/4世纪”:各国内部和地区不稳定的一段漫长时期,在此期间,围绕伊斯兰及各个阿拉伯国家未来的纷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场“文明内的冲突”。至于它的结局:有待决定。
美国芝加哥大学学者和华盛顿大学学者在合写文章中说,西亚北非局势变化说明民主过渡是个持久过程。对于所有的革命而言,要保持迈向民主的轨迹,需要民众不断向有能力绑架民主抱负的力量施加压力。这意味着那些发生变革国家的街头抗议还远未结束。从长远看,这种动荡也许会以民主的形式获得回报。
越南方面认为,“阿拉伯之春”的本质是社会“革命”,也是后苏维埃时期“颜色革命”的变种,其目的是为了颠覆执政的政治制度,以建立一种新政治制度。但是,这场社会“革命”被外部一些势力利用,服务于其地缘政治目的。这场“革命”给地区和世界政治安全带来许多危机和挑战。分析家们预测,这场“革命”将不会止于北非和中东各国。
中东变局的结果、影响和前景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将中东变局的结果概括为“乱而不治”。西亚北非国家政治体制确实在转型,但“阿拉伯之春”并未带来西方所希望的变化。地区动荡在持续,极端势力在扩展,恐怖活动在增加,深层次矛盾在发酵,经济状况在恶化。叙利亚局势久拖不决,伊斯兰势力进一步崛起,以色列安全环境恶化,伊核谈判无实质进展。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学者沈雅梅指出,西亚北非形势剧变是该地区自“9 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以来最重大的历史性变革。它不仅剧烈改写了地区的地缘架构和政治安全关系,还对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域外大国的中东政策提出重大挑战,其战略影响将持续酝酿、发酵并进一步释放出来。具体表现在:地区地缘版图被改写,地区国家间关系调整,热点问题扩散,大国博弈加剧。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高祖贵研究员认为,始于2010年底的中东大变局无论从所波及的横跨西亚和北非的广阔地域范围,还是从所冲击的近5亿人的庞大人口规模,抑或从它对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造成的深远战略影响,均堪称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变动。截至2012年10月,这场大变局已经产生四个重要结果:四个国家的政权以三种模式被更替,以变革求稳定成为地区主要政治潮流,伊斯兰主义力量政治地位和影响力迅速崛起,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地区主导地位明显上升。展望未来,这场变局有三种倾向值得关注: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可能以独有的模式发生更替,伊朗问题加快酝酿重大变化,多国重建和变革进程可能遭遇曲折跌宕。
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全球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克姗?法尔曼法马扬指出,在一系列重大变革之后,中东地缘政治正在迅速重组。目前,该地区形成五个“新月带”:伊朗为首的“什叶派新月带”、沙特领导的“逊尼派新月地带”、以色列主导的“东地中海新月带”、埃及为首的“新温和派新月地带”以及“大库尔斯坦新月地带”。中东五大势力之间的矛盾将引发全球新冷战。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夫奈认为,从西亚北非乱局可以看出信息革命的政治影响。它正在从根本上改变 21世纪权力的性质,世界政治已不再仅是政府的领域。信息的传播意味着非官方的网络正在削弱传统官僚机构的垄断地位,政府掌控议程的能力正在削弱。但也不应过度解读技术对政治影响,最终决定一切的仍是实力。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认为,美国的中东策略需要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面对西亚北非局势,现实主义者从安全战略角度作出判断,理想主义者则将其看作推动民主的机遇。美国如果不能二者结合在一起,那么在推动中东地区发展方面难以取得进展。美国在应对埃及和叙利亚国内局势变化时,绝不能通过把每场战争都完全打上意识形态烙印的方式行动,必须把行动纳入美国战略利益框架内,由战略利益来决定发挥作用的程度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