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013年3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确,从“精忠报国”,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五四”爱国文化运动,到中华民族血战沙场的抗日战争,再到中华民众群起激愤的钓鱼岛之争……一直以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仲夏的北京,闷热一直是个热门词汇,如爱国的情愫一直在我们的心中火热涌动一般。正是带着这种情感,我们走进了这样一所在爱国的怀抱中不断成长壮大的学校。它坐落于首善之都永定门畔,五十余年的发展史正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史,在新中国成立至今数次爱国运动的洗礼下,历经沧桑却风华不减,并成为首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样本。它就是北京市东城区宝华里小学。
始于困惑 应对时代性特征
说到宝华里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妇孺皆知,闻名于北京的南城。当我们驱车驶出南三环,徐徐开进这所略显朴实的学校时,一刹那被周围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所震撼。校园不大,但非常整洁,错落有致,处处彰显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教学楼大厅中的雷锋像仿佛在诉说着这所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史,楼道墙上的名人画像、历史油画栩栩如生,尤其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八幅浮雕,让我们驻足观望良久……
学校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歌咏比赛
我们知道,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教育活动。它作为一种普及性价值观教育,如何避免其在实施过程中的片面化和口号形式,如何通过切实的教育行动让学生真正建立起对祖国、对亲友、对同学的深厚感情,如何让爱国主义渗透至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行为当中,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极力思索的一个重要命题。对此,宝华里小学的探索可谓领先一步。学校自1986年起,坚持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办学特色,通过多种途径将爱国主义教育主线渗透至学校全方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并不断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及时更进爱国主义教育形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宝华里小学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之路。
爱国先从了解国旗、热爱国旗开始。一直以来,宝华里小学把升国旗仪式当作重要的教育活动。自1989年以来,学校一直坚持升国旗后上课,事迹受到了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原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同志曾亲临学校参与升旗仪式。原北京市教育局曾于学校召开“国旗教育现场会”,以宝华里小学为样本统一规范全市中小学的升旗仪式。今天,学校仍保留着升旗仪式的光荣传统,升旗过程中全体学生一起唱诵《少年中国说》,各年级同学吟诵年级教育主题,青年教师轮流进行国旗下即兴演讲,以此增强全体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为了让爱国主义的内容更加丰富,学校把爱国主义教育从爱国、爱校延伸到爱社会、爱他人。如,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成立的学雷锋“送瞎信”小组,风雨无阻多年,送出瞎信上千封,代表受到了江泽民同志的亲切接见;1997年,学校“杨根思中队”与河南长葛杨根思连队开展通信联谊活动,学生多次赴河南驻军部队慰问,与战士同吃同住,在绿色营帐中感受报国从军的炽热情怀……这些,只是宝华里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史上的一些缩影,学校发展史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打上了深深的爱国主义教育烙印。
“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只是通过简单的活动,谈不上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形成不了学校的特色。”学校领导多次谈到。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一向与时俱进的宝华里小学,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根据学校发展实际,以课题建设为依托,整体优化德育教育体系,不断探索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规律。学校根据各时期教育科学发展现状,多次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原崇文区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国家教育科学重点课题项目所属子课题研究,研究成果或结集出版或荣膺各类奖项……学校还克服经费困难,为全体教师购置图书卡,选送优秀中青年教师外出研修,开展教研活动的“师徒结对”,由校领导班子亲自参与并督导教研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全体干部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在参与区规划办课题《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研究》研究过程中,教师们认真挖掘随迁子女的优势智能,结合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观点理论,有多篇教师科研论文在市、区级评比中获奖。在科研课题的引领下,宝华里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不断丰富,实现了其由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的巨大转变。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活动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宝华里小学,学校既注重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又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即重视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教育,又突出学生多元化智能发展教育;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又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知、情、意、行、能全面协调发展。正如学校所理解的那样:“爱国是个体思想成长的基础,加强小学阶段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赋予爱国主义教育以时代性特征,在激励学生奋发有为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最终成为一名有用于社会并为社会所用之人。”这正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时代内涵。
源于传统 构建新学校文化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先哲有云:“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文化内隐于学校的主客观环境当中,是学校的整体氛围和精神价值取向,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著称的学校,宝华里小学恪守爱国主义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新学校文化建设当中,通过多种途径开启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并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意义。
同学们参观北京市节水展览
精彩的生命离不开精彩的课堂,课程是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我们看到,宝华里小学的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学校组织各教研室教师研究新课标中的教学要求,深入挖掘学科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有计划、有目的,分学科、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还专门组织推门课、教研组研究课、师徒献课、骨干教师引路课、行政人员集体听课、教师课例交流等形式,对每一学科课堂教学的亮点和教育点进行梳理,力求每节课都有的放矢,让学生乐于接受。如,在《语文》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让学生学会简单的语文学科知识,同时让学生聆听历史上的爱国故事、感受古今中外的爱国情节和气节等;在地方课程《北京精神》的讲授中,通过让学生对“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一主旨精神的内涵理解,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首都美德少年”。学校还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品德形成规律开设校本课程,如根据各年级教育主题开设的《传承中华美德,弘扬奥运精神,探索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律》系列、围绕学校“午练”活动编写的《宝华里小学午练校本教材》系列等;开展与校本教材、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节、“经典诵读”比赛、“好习惯伴我成长”手抄报比赛、“学生书法展览”等;与此同时,学校注重隐性课程建设,弥漫于校园角落里的爱国主义教育气息,从橱窗、板报、队角到蕴涵于各年级、各班级文化中的特色教育主题,无一不体现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深厚功力。学校还通过《心理驿站》广播、《团体辅导》心理活动班会、《心灵之约》家教小报、心理调查问卷、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将爱国主义内化为自己的品德,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植根于心灵深处,以此产生深远影响。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曾提出著名的活动课程理论,认为,通过活动引导儿童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系统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在深化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特色上,宝华里小学可谓深得杜威教育思想精髓。学校先后开展了“民族精神我传承、文明有礼伴我行”和“童谣唱文明、举止讲礼仪”、“五彩奥运、微笑北京”、“宝小文明骄子在行动”、“践行北京精神,共享文明和谐”等系列教育活动;组织各班学习《弟子规》、《论语》、《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名句,开展“晨读午练”活动,让学生“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每周利用广播时间宣传古今中外爱国人士的先进事迹,表扬先进学生;每月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如9月文明用语大家说,10月文明行为大家做,11月文明榜样大家学等;每年坚持组织学生参观抗日纪念馆、航空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针对随迁子女逐渐增多的新形势,开展“夸夸我的家乡”、“入队喜讯带回家”等活动,由爱国主义教育延伸至爱家乡的教育。此外,学校还与东城区天坛少年活动中心联合成立红领巾舞蹈团,组织学生到中央电视台参加《音乐快递》栏目演出,到东城区老干部局慰问老干部,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参加东城区文联新春演出……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将学生由亲身体验引发的情感共鸣转化为自我教育的重要时机,从而渗透至他们的品行当中,成为引领日常行为习惯的自觉意识。
《易经》卦辞有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何谓文化?文化是文而化之,是善歌者继其声,善教者继其志,是潜移默化过程中的价值观渗透。在宝华里小学,爱国主义已成为学校的主导文化。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文化浸润而来的爱国之情,赋予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其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的强大力量。如,汶川地震,孩子们自发组织捐款捐物,为灾区小朋友献爱心;北京奥运会期间,学生自发形成奥运宣传小团队,向周围社区进行奥运知识宣传;学生还经常自发组织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与山区儿童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等;上世纪90年代末,学校原六年级三班张吉同学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演出后,主动将演出费500元捐予希望工程,该事迹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并受到了原国务委员彭佩云同志的高度赞誉;学校原五年级一班刘泽安同学放学时在马路上捡到钱包,主动交予民警并未留名,后来失主通过多方途径找到学校,赠送了锦旗和感谢信。如今,行走在宝华里小学校园,迎面而来的学生们会非常礼貌地脱帽致敬并问好;看到地上的垃圾,孩子们会非常自觉地弯腰捡拾……当爱国主义成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诉求,由此衍生而来的“博爱、崇德、尚礼、存志”校训精神成为了行为习惯的一部分,让学生懂得爱祖国、爱亲友、爱学校,生动地诠释了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义。
以优秀的课程影响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以文化的力量陶冶学生,通过细节的力量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上来,这是宝华里小学的文化品格,更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真谛所在。
基于创新 探索童真化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教育具有特殊性,它的施教对象是少年儿童,它致力于让少年儿童在主体价值观的塑造下,天赋秉性和个体生命气质中“真”的部分得以正常发挥,让儿童可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让儿童坚守童真,让教育回归本真。在这一点上,宝华里小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近年来,宝华里小学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对象和教育规律,坚持从儿童的角度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让他们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怀抱中健康成长。如,一年级围绕“做一个孝敬明理的中国人”,评选出孝敬长辈的“小孝星”,让同学们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二年级围绕“做一个团结友爱的中国人”,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合作;三年级围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中国人”,让学生明白做人的基本品质;四年级围绕“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中国人”,组织学生展示各科学习成果,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五年围绕“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组织学生学习古今中外伟人案例,开展竞赛活动,树立优秀榜样;六年级围绕“做一个志存高远的中国人”,组织学生“体验美好的中学生活”,为学生的中学学习奠定衔接基础。每一年级教育主题严格遵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紧密结合,通过逐层递进的方式,形成学生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重要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奠定学生的智力基础。
教师是人类智慧的传播者,更是育人活动的终极实施者。小学阶段的学生恰如稚嫩的幼苗,教师除了要让幼苗汲取养分,传道授业解惑,更关键的还要在于以阳光雨露浸润幼苗,变传统“灌溉式”教育为“浸润式”教育。对于宝华里小学的老师们而言,教育恰似一项静水流深的事业,缓缓细流方能滋润孩子心田,不能一蹴而就,而必须坚持水滴石穿。所以,各科老师在课堂上都力求将知识授受、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教育与情操陶冶融为一体,通过无声润物,达到心灵启迪的效果。如,语文教师在讲授《向命运挑战》一课时,通过介绍霍金先生身残志坚的优秀事迹,激发学生百折不挠的顽强拼搏精神;数学老师在《排列组合》课上,通过罗列食物,由西餐引申到北京小吃,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音乐教师在组织学生学唱《我的家在日喀则》时,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体育教师在《跳跃教学》课上,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勇攀高峰的优良品质。此外,学校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头脑风暴专项训练,针对某一教学点激励教师积极探索蕴含其中的教育因素,从而使老师们的思维更为开阔,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更能生发出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模式。如,学校三四年级教研组根据“美国教授教女”这一生动形象的案例,展开“赏识孩子的努力还是聪明”相关讨论,通过集结全体教师的教育智慧,引导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巧妙地渗透“努力最可贵”这一价值观念,以“浸润式”方法培养儿童不断向上的精神品质。
“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像这样的一首首爱国歌曲,在宝华里小学的校园随处唱响,激荡着每一名师生的心田,并且唱到校外,唱到家庭,唱到社会。或是一次外出义务清扫活动,或是为父母洗一次脚、端一杯茶,或是一次爱校护校活动,或是不经意间帮助同学拿一次书包……这一切都熔铸于宝华里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当中。我们想,宝华里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大而空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一次次细微、切实可行的教育活动当中,这就是教育的本真,教育的回归。尤其是,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延伸到校外,通过教师家访、亲子活动和校园开放日活动,形成家校合力。学校还发挥社区教育的大气候,组织学生在假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细数宝华里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史,从确定爱国主义教育发展主线,到多层次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到全方位融合爱国主义教育,再到科学探索爱国主义教育规律,学校在每一处都做得细致到位,从而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促进了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的协调共生式发展。“中国梦”很宏大,爱国主义正是实现“中国梦”的源泉动力。作为一所普通小学,宝华里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小事为着眼点,以现代民族精神核心为起点,熔铸了传统道德精华,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以童真化教育为育人原则,以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育人目标,诠释了当代教育的核心内涵,在困惑中前行,在传统中发展,在创新中壮大,从而筑就了宝华里小学的育人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