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专题 > 正文

文化产业人才建设的路径思考

文化产业是极具前景与活力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其融文化、科技、创意为一体的特征决定了人才乃是决定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但“我国的文化人才还存在总量偏少、精英不多、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等问题,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①要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跨入世界文化强国行列,就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优势。因此,必须汇聚各方力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构建宏大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更新人才观念,强化文化产业人才建设顶层设计

尽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均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并纷纷出台有力措施推动其繁荣发展,但科学人才观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的贯彻落实却远不到位,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工作在许多地方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应把文化产业人才建设摆到文化工作的重要位置,按照“转变观念、精心规划、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决策层的主导作用,努力开创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工作新局面。

转变观念。必须彻底破除一切与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相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自觉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转化为工作思路,并贯彻于文化工作各个环节。

精心规划。规划是开展工作的依据。文化产业行业众多,人才种类繁多,必须因地制宜制定人才建设专项规划。在对本区域内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掌握各类文化产业人才供求状况和成长规律、配置规律基础上,按照“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的总体要求②,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到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对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谋划和设计,为进一步制定具体政策、实施有效措施提供总依据。

完善政策。当前各地出台的很多文化产业政策或人才政策多偏向宏观性、原则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一些政策之间的衔接、配套、落实难以完全到位。因此,应在梳理评估现有政策、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基础上,逐步制定出台满足建设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文化产业人才队伍需要的合理完善、衔接配套、切实可行、务实管用的文化产业人才政策体系,确保基层落实。

增加投入。设立文化产业人才建设专项基金,用于急需人才、高层次人才、特殊人才的引进、培养及对创意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奖励及产学研合作等各方面人才建设工作的资金支持,并做到专款专用。

健全育才体系,构筑文化产业人才高地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目前尚未构建起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环节,孵化培育大批合格人才,形成文化产业人才有效供给的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积极扶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首先,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要“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③特别是要瞄准本地区紧缺、急需的文化产业人才缺口,有针对性地选派业务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骨干人才,汇集优秀培训资源和师资力量,开展集中强化培训。其次,加大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认真做好文化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将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定期反馈给高校,使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为在校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积极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联手培养人才搭建平台。再次,推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运作,鼓励文化企业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吸引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业化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机构落户本地区。最后,积极为各类文化产业人才搭建实践锻炼、学习交流平台。

发挥高校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作为高素质人才的生产地,高校理应承担起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培养、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文化产业外延庞杂,口径非常宽泛,体现在高校专业上也极为丰富,涵盖了横跨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纵贯研究生、本科、专科等不同学历教育层次的多种专业。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上也呈现出明显的“文化产业热”,办学规模也呈逐年上升之势。但目前来看,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由于存在学科体系不健全、专业设置趋同化、课程设置不科学、创意教育不足、实践环节薄弱、师资力量不强等问题,人才培养水平和整体效果尚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我国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创造力差、知识结构单一等状况,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要健全学科体系。文化产业学科只有改变“寄人篱下”的生存状态,建立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才能在把握市场脉搏、突出产业理念基础上,科学定位培养目标、精心安排课程体系,才能建立起系统化、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是要合理设置专业。高校应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办学层次和师资状况,在充分了解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科学拟定培养计划,合理设置相关专业。

三是要细化培养方向。要立足于自身办学条件,根据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而突出某个具体方向的特性培养,提升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形成独特的就业门径和创业优势。

四是要凝练课程体系。应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程设置要尽可能体现综合性、渗透性和学科交叉性。还要依托高校自身优势与地方文化资源特色,制定个性化课程方案。

五是要突出创意培养。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开设创造类课程、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六是要强化实践环节。要精心构建科学严谨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实现实践教学的系统化、多样化、全程化,特别是要密切学校同文化企业的合作关系,形成互利、共赢、高效的校企合作模式。

七是要优化师资力量。院校应做好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师资建设工作,制定中长期教师引进和培养计划;建立常态化、多样化的师资培训机制,不断提升在岗教师专业水准;鼓励、组织教师到文化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以丰富其实践经验。

八是要加强文化产业学术研究与交流,努力成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人才高地、思想库和智囊团。 

发挥文化企业在人才培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文化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型,受资金少、人才观念差及顾虑人才跳槽等因素影响,大部分文化企业在员工培训上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甚至有的企业从未开展过培训,造成优秀人才匮乏。为此,文化企业必须强化人才观念,把人才培训开发当作一项长期的战略工作。

在培训渠道上,要把学校培训、社会培训、机构培训和企业内部培训相结合,特别是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在互利共赢基础上深化“产学研”模式,共同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开发人才。

在培训形式上,要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岗前培训、岗位培训、短期进修、脱产学习、参观考察、出国深造等多元化方式。

在培训层次上,统筹培养文化领军人才、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形成梯次合理的人才培训结构。

在培训内容上,要改变只注重专业技能培训的狭隘做法,根据文化产业特性突出创意培养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不断优化培训内容。

在培训的实效保障上,应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培训评估体系,加强对整个培训过程的评估和监督,对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提高培训效果。

在培训的资金保障上,可探索建立由企业、政府、员工个人三方负担费用的人才培训投入机制。此外,还要通过对员工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措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减少人才流失的情况。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标签: 路径   产业   人才   建设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