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专题 > 正文

文化产业人才建设的路径思考(2)

创新引才机制,形成文化产业人才强磁场

引才是获得急需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待遇不高、人才环境不优、人才政策不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不健全,专门性人才服务机构缺乏等原因,我国很多地方、很多文化企业存在引才竞争力不强、引才渠道不畅等问题,难以引进、留住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

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工作的引导和扶持。一是要加大力度引进急需和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搞好国家、省重要人才计划和工程在本区域内文化产业领域的组织实施。围绕本地区文化产业优势行业和重点发展领域,加快引进对产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端创意人才、领军人才。研究制定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向本地区聚集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辟高层次人才、急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对高端领军人物实行“无障碍”引进。坚持“不求拥有,但求可用”的柔性引才思路,鼓励外埠特别是相邻省市高层次文化人才通过兼职从事咨询、讲学或开展项目合作、定期服务等方式向本区域柔性流动。

二是要开展大规模招聘工作。以政府品牌招揽人才,以政府名义组团,领导带队赴埠外、国外诚聘文化英才。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定期组织区域内文化企业开展引进高层次人才洽谈会、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等。

三是要贯彻落实“以业聚才”的工作思路,巧借项目延揽人才。加快本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园区建设,利用产业的集聚、辐射效应,形成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是要加快培育文化产业人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行业性、专业性文化产业人才市场,积极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注重发挥各类文化经纪公司、代理公司及各种文化经纪人、代理人在促进文化人力资本市场化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加快文化产业人才供求信息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便捷、准确的人才信息服务,为政府决策、企业引才、人才择业提供参考。

五是要完善人才服务体系,积极营造爱才、敬才、扶才、安才的良好环境。建立人才服务联动反应机制,整合教育、公安、社保等部门服务资源,快速高效为引进人才解决学历认证、落户安家、社会保险、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相关事宜。优化文化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着力打造环境象花园、氛围象校园、生活像家园、创业象乐园的城市大环境。    

文化企业应做好人才引进规划工作,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完整的引才方案。要拓宽引才渠道,除参加人才招聘会、熟人引荐、等才上门等传统招才办法外,还应积极探索核心人才带动引进、团队引进、项目开发引进、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尝试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柔性引才机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从待遇上、事业上、生活上、感情上稳定和留住引进人才。 

完善用才制度,激发文化产业人才活力

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全国各地文化事业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和内部整合。但目前看改革还远不到位,尚存在很多深层体制障碍。“在已经实施企业化改制的一些文化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化产业企业化而管理机制准企业化、员工观念非企业化现象。”④受一些制度性、人为性壁垒制约,人才流动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

尽管近年来不断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力度,但是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很多地区的文化企业尚未真正形成。计划体制形成的弊端在很多地方的国有文化企业依然存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的科学化程度不高,难以真正实现优胜劣汰。分配制度不完善,很多高层次文化人才的贡献和收益往往不成比例。因此不彻底冲破旧体制的藩篱,就不足以激发活力、推动创新。必须敢于涉足文化体制改革的“深水区”,积极推进人才管理工作和用人制度的创新。

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快完善文化产业人才流动配置、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保障体系。首先,加快推动人事制度改革,改变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人才难以流动的陈旧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调配中的作用。其次,以科学人才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人才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为人才使用、晋升和奖励提供依据。再次,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维权援助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障文化创意成果的创作者、设计者、发明者的合法权益。最后,要抓紧设立各级文化荣誉称号,表彰有贡献的文化人才,提升文化人才的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

对于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而言。首先,完善用人制度。在人才选用上,要破除身份障碍,坚持唯才是举,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合同管理,坚决抵制暗箱操作和不正之风。对企业内部各类人才要有清晰的定位和正确的认识,把人才配置到最适合发挥其特长和优势的岗位上。在人才考核评价上,要建立健全公正、透明、规范的内部绩效考核淘汰机制,完善考核程序、方式和指标,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真正让能者上,让庸者下。

其次,改革分配制度。要建立健全薪酬激励机制,把人才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直接挂钩,保证创造一流效益的一流人才能获得一流待遇。探索灵活多样的市场化收入分配方式,可以采取股权出售、股权奖励、股票期权等方式对高层次人才进行股权激励,以文化创意成果投资、作价入股的项目收益分成方式实施分红激励,让优秀人才在充满激励的土壤上脱颖而出。最后,健全奖励制度。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采取发放奖金、提薪提职、增加福利、评先表彰等多种形式,对业绩卓著、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进行奖励,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

(作者分别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本文系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B13GL043)

【注释】

①④欧阳友权:“文化产业人才建设:问题与思路”,《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②③“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责编/韩露(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标签: 路径   产业   人才   建设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