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人才内涵
根据国家发展政策和行业规范方面的要求,我国首次正式提出文化产业是在2000年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
随后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我国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具体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
现阶段,伴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提出,以及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重要目标的深入关切,在新时期对于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人才的界定,以及三次产业间的必然联系的研究愈加系统、全面和多样化。其中,对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办法、模式、体制层面的研究日益活跃,特别是作为人才培养、管理和交流的最主要的输出主体高等院校而言,已经成为理论界、学术界甚至政界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文化部相关文件,本文认为广义的文化产业人才是指与文化系统相关的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从文化部门和非文化部门来看,文化产业人才与其他产业的人才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和交叉性特征。从相对狭义的角度来划分,即在图书馆业、文艺科研、群众文化服务人员、艺术业和文物业等行业从事工作或服务的主体人群,即文化产业人才。
目前,国内研究学者普遍使用的现代管理学中的区分方法,依据社会分工的差别以及职能岗位的差异,本文将文化产业人才划分为两大类:文化产业技术型人才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型人才,上述两类人才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即相互包含与影响。其中,文化产业技术型人才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工作内容进行创意、加工、制作或设计的人才,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为基础,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将理论转化为产业生产力的人才,该类人才也是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和快速发展的核心人才,是支撑文化产业存在的基础,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的人才,即利用文化产业相关资源和个人智力能力创造产值的生产过程的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型人才是通过自身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在文化产业中辅助抽象符号转化为实物和价值的人力资本。例如,其需要对社会环境进行评估和计算,从而制定出文化产业组织发展和文化产品销售的战略,并且选拔文化产业技术型人才,对文化产品的策划、设计、生产、包装、销售等一系列环节进行规划、统筹和运营,并能站在行业的角度审视本组织发展方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的管理型人才。
京津冀地区独立学院教育资源布局及文化产业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究
京津冀地区独立学院教育资源空间布局概述。独立学院从出现至今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分别渡过了1999年~2002年依附母校办学阶段、2003年~2011年自主办学独立阶段,目前已经进入自身深化发展时期,其一体化发展模式是最主要的发展形式之一。
在全国四个直辖市的独立学院分布中,北京市和天津市独立学院数量所占比例为53%,集中度较高,并且由于其地理位置与河北省十分接近,形成了区域内教育资源优势突出的特点,京津冀地区占全国独立学院9.83%(见表1),具备较强的生源吸引力和对投资的整合力。河北省独立学院同样具有区域内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主要分布在石家庄、保定和廊坊三个城市,在地理位置上与两大直辖市的独立学院分布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呈现矩形的空间布局模式,从区位优势的角度降低了院校之间协作的成本,同时在文化理念方面也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客观来讲为形成独立学院文化产业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奠定了文化基础。京津冀地区进入全国100强的学校有9个(见表2),表明京津冀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集中于北京市、天津市,覆盖石家庄市、保定市和秦皇岛市的网络格局,提升了独立学院之间的互动性,为一体化提供了现实依据和集中的优势特色。
表1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独立学院数量占全国百分比
本资料来源于:《高等教育发展纲要》、《中国教育年鉴(2008)》、《中国教育年鉴(2009)》、《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1世界人才报》以及京津冀地区各独立学院官网主页,经笔者整理。
表 2 河北省进入全国100强排名(截止2010年)
京津冀地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及其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机理。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以及大力发展渤海湾经济圈战略的提出,对该区域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挑战。京津冀地区相对教育比较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带,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存在差距。例如,高校毕业生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效应有限、流动性不高,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与相关单位之间的产学研关系不突出等问题。对于文化产业而言,特别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方式脱节,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切合度较低。其关键原因在于京津冀地区缺乏从区域发展等社会需求角度培育文化产业人才的理念,缺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培养人才的一体化机制和战略目标。
作为一个体系,京津冀地区的独立学院是一个需要整合的系统,这一系统与外部环境特别是经济发展状况与产业结构情况是密不可分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通过独立学院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进而快速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需要区域内独立学院的联合、均衡和协调发展,其中一体化发展模式是核心与关键。
从本质上讲,一体化就是研究如何协作共同均衡发展。从合作角度看,首先独立学院要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相互协调、错位发展,消除恶性竞争的隐患;第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的关键点在于创新办学机制和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加强体系内部成员间合作,明晰各自需求。因此,京津冀地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模式即:协调该区域内独立本科三批院校的各个要素合理配置。主要体现在区域高等教育体制一体化:如行政管理体制、财政拨款体制等;学科建设一体化和招生录取一体化:如招生制度、就业制度和高校人事制度等;教师评聘一体化:包括教学体制改革,如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等,也包括教师聘任、职称评定等改革;授课机制一体化、考研就业一体化等,让区域内的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每一所独立学院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都采取相同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对于任一院校授课人才的质量水平都能够放在同一平台进行考量,互相任课、相互促进。
具体目标:其一,通过独立学院对人才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加速辅助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的扩大。依托北京市和天津市两个城市增长极的辐射能力,将河北省作为教育腹地,增加人力资本的数量,提升人力资本的能力水平,完善人力资本的培养制度,进一步适应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特别是文化产业的相关行业的发展需要。
其二,打造科学的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平台,将京津冀地区独立学院的区域分布、院校类别布局和学科建设层次实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其三,实现京津冀地区区域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不断满足区域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