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理论的简要概括
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最早给予阐述的。他认为,人力资本包括量与质两方面。一个社会中从事有用工作的人数及百分比、劳动时间,是指量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社会的人力资本的多少;而人的技艺、知识、熟练程度与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人从事生产性工作能力的东西,则是质的方面。①我国学者李宝原从两个角度对人力资本的概念做出解释。从个体角度分析,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个体人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从群体角度分析,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每个个体之中,后天获得的教育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及健康等质量因素的综合。②综合各学者的总结,笔者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一种质量的概念,是一种稀缺的资本。
人力资本的特点。首先,人力资本不能与其所有者分离。物质资本可属于国家、家庭或个人,但人力资本是不能与其所有者分离,只能属于拥有者。其次,人力资本是有限的。人力资本是对人的投资形成的资本,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人力资本同人的年龄、身体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随着人生命的结束而终止,不能继承和随意流动。最后,人力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人力资本不像物质资本那样可以看见,我们能够看到的只能是其最终的效果,包括内部效果和外部效果。
人力资本有关教育的理论观点。人力资本理论可追溯到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说:“社会上一切人民学到的有用才能是固定资本,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钱利润。”③
舒尔茨在1960年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他指出人力资本即凝聚着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物力资本重要。他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认为人类的发展并不仅仅依赖于土地、自然资源等物力资本,更重要的是人的技能和知识,人的这种有用的技能和知识就是人力资本。
美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贝克尔的人力资本思想主要集中在他1964年发表的《人力资本》一书中,他主要阐述了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支出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分析了正规教育成本及收益问题,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美国布朗大学经济学博士丹尼森通过精细分解计算,论证出美国1927年至1957年30年经济增长中有23%的比例归功于教育的发展,即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人力资本理论重新证明了人,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高质量的人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④
我国学者周德禄对山东省1978年至2003年在业人口的群体人力资本积累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近20年来山东省在业人口的群体人力资本增长了60%,其中教育的贡献份额为51.4%,人口规模的贡献份额为46.9%,经验的贡献份额为2%。⑤这些充分说明了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我国人力资本的现状
人力资本数量不足,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人才资本严重缺乏。虽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0年前的15%提升到26.9%,提高了11.9%。⑥这与国际要求的现代化水平指标30%还有一定距离。另外,全球约有8亿文盲,我国的文盲数高达8507万人,其中2000万左右为15岁到50岁的青壮年文盲,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同时我国90%的文盲分布在农村,50%的文盲分布在西部地区。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大多偏低,同时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题也是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知识和工作技能造成的。
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是一种“小托大”式的结构:高级技术人才所占比率小。我国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高级人力资本约2/3以上集中在第三产业中,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集中了大约1/5至1/6的高级人力资本;而高级人力资本在第一产业的配置比例极低,并呈现出下降趋势;中等层次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间比例相当。低层次人力资本在一、二、三产业间的配置比例大体为12.9:2.3:1。⑦这种不合理的人力资本结构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符的。
人力资本培养机制落后。我国人力资本的培养一直由政府承担,用人单位基本不管培训,只管招聘所需人才,学校的教育也是按照国家的要求按部就班执行,缺乏灵活性,培养出来的人才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人才缺失。大中专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学校教育与企业脱节,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我国人力资本现状的成因
思想认识不深刻。大多数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见效太慢,时间过长,不如物质资本能在短期内有收益,因此不愿投资人力资本。特别是农村,许多家庭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思想,没有意识到只有靠教育才能发展,才能摆脱靠天吃饭的现状;没有意识到靠智慧才能摆脱目前靠体力吃饭的现状。企业注重对物质的管理成本的降低,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这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生产率的投资方式缺乏战略眼光。
教育发展不平衡,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本,而教育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着政府教育投资的能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较低,经济发展东西部地区、农村和城市差距较大。据统计,我国201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93%,但还是没有达到国际要求的教育投资应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标准,经费投入不足,加之我国人口众多,教育的发展很不均衡。
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本理论显示,国家的经济越发达,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就越大,一个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初等、中等教育能产生比高等教育更高的利润。
图1:我国各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列表(单位:元)
数据来源: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7年~2011年)
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7年到2011年,我国对初等教育的投资一直低于对高等教育的投资,2011年大学的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分别是小学的5.5倍,初中的3.6倍,高中的4.4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教育投资的结构是随着学校级别的上升而呈现出投资递增,这种投资结构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是不合理的,这将影响我国人力资本的形成,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教育体制落后。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由国家独自承担的,教育体制是各级政府出资办学,分级管理式,这种体制造成了政府对教育市场的垄断,教育缺乏灵活性。政府对教育管得过死、过细,苦于不知道该放哪些权,放的限度是什么。基础教育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但政府评价学校的方式没变,应试教育依然如固。另外,新知识、高科技给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更新提出了新要求、就业岗位范围与科技含量的增加使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种类、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网络技术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势对高等教育传统课程及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各高校缺乏开放的、灵活的、能适应社会竞争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差距较大,很多农村的孩子享受不到城市优越的教育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大量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偏远的城镇和农村工作,造成农村的人力资本严重缺乏,制约了农业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在农村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