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专题 > 正文

国家新调控政策影响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按其性质来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且这些风险之间互有影响,不可能独立存在。现阶段,站在我国国情的角度,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即信贷风险。

资产的信贷业务是银行的核心业务,信贷风险管理也成为了商业银行的管理核心,银行信贷业务的产生就伴随着信贷风险的产生,一旦发出贷款款项,资金也就有了无法收回的可能。如何有效预防与解决信贷风险,成为管理者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准确把握和防范信贷风险将成为一项长期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由于国家调控政策的不断变化,信贷过程中风险的存在也是瞬息万变的。

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内部风险。一是人员素质风险。人员素质风险突出表现在两方面—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和贷款人。信贷管理人员素质又表现在能力和道德上,工作能力好的管理人员能切实弄清每一笔贷款款项,用正确的工作流程和方法保证业务的顺利进行,工作能力低的人无法正确分辨贷款性质,在贷款程序办理上难免会出差错;职业道德良好的信贷管理者会按流程走,不徇私枉法,职业道德低下的管理者容易出现以权谋私、以贷牟利的现象。在贷款人方面主要表现在贷款人诚信问题上,是不是会按时还清贷款,这些问题都是商业银行在人员素质上需要考虑的信贷风险。

二是程序运行风险。程序风险主要体现在审批程序上,首先,一般的国家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程序都是繁冗而复杂的,环节越多,在每个环节上出现风险的几率就越大,累积起来,加大了信贷风险;其次,最后审批的领导级别有一定的限定,领导只负责最后的审批工作,前期工作是由级别次之的管理人员一步步做好的,审批的领导在对材料的真实性上无法把握,同时,下级对领导有很大的依赖性,领导决定了,下级不会再做过多审查;最后,由于环节过多,某些业务的办理时间过长,贷款人的经营状况可能在等待审批的这段时间内发生变化,银行在他不需要贷款的情况下仍对其发放,这种情况也会给信贷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

三是管理体系风险。信贷管理体系主要分为贷前管理、贷中管理和贷后管理,这三个环节应该是同样重要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如果对其给予的关注度不同,比如把精力过多放在贷中管理上,而忽视了贷前和贷后的管理,那么贷款管理者前期不能对贷款申请人总体做一个客观的评估,对贷后工作不能及时跟踪回馈,就给贷款的安全回收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四是政策风险。政策风险主要表现在信贷政策给信贷工作带来的风险上,每一个信贷业务正常开展的前提是信贷政策,但是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很多政策是无法与业务相适应的。比如,信贷政策交通行业中有规定:根据国家收费公路的调整,不支持非收费公路和绕城高速公路项目的贷款。如此一来,某些绕城公路的修建在资金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这就影响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终将直接影响到银行已发放贷款的还款安全,加大贷款风险。

外部风险。一是借款方存在的风险。贷款方风险主要表现在贷款人自身经营状况和诚信上。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借款人自身经营条件恶化,银行已贷款项无法收回,部分已贷款项成为死账,因而,借款人经营状况的风险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的风险。在诚信方面,贷款人还款意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给信贷工作带来了一定风险。

二是中介风险。在商业银行贷款流程上来看,贷款人申请贷款的前提条件是通过银行的各项书面材料的考核,这些资料包括财务报表、资金证明等,能提供这些材料的往往是会计机构或评估公司或其他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有时为了某些利益忘了自身责任,为贷款人提供虚假证明,隐瞒真实情况,使得银行在无法辨认真伪的情况下发放贷款,造成潜在风险。

三是政府干预风险。尽管是国有商业银行,但并不代表不受地方政府干预,有时候地方政策对银行信贷工作起到很大限制作用。比如地方政府给予某些地方企业大力支持。然而在信贷政策里对这些企业的贷款额是有明确规定的,这就与地方政府的发展政策相违背;另外,对于某些无法偿还贷款的个人或企业,地方不希望银行跟他“打官司”,不希望事情声张,这就必然会对银行正常手段讨回贷款造成阻碍。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标签: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信贷   调控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