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专题 > 正文

自然垄断行业规制变迁及企业竞争战略研究

以民航业为例

2002年三大航空集团的重组、成立标志着我国民航业改革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同时,民航运输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经营分散、竞争力差的市场格局也开始调整。这一时期,各民航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及更有利的市场地位展开了激烈竞争。因此,研究现有微观规制下民航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问题,必须首先了解自然垄断行业和微观规制的相关理论。

西方国家自然垄断行业微观规制变迁

经济学对自然垄断理论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自然垄断理论阶段和现代自然垄断理论阶段。前者认为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联系紧密,在规模经济下自然垄断行业易产生低效率,因此政府需要对行业准入和价格等进行干预。后者强调成本劣加性才是自然垄断最突出的特点,对某一行业分析时往往考察行业中的代表性企业的成本函数,若该函数具有劣加性则认为它属于自然垄断行业。①一般认为包括铁路、航空、电信、电力等在内的具有公益性和基础设施性的产业都属于自然垄断行业。在自然垄断情形下,由于市场机制自身无法实现生产和分配效率,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微观规制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自然垄断行业微观规制的变迁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政府规制阶段、强化规制阶段和放松规制阶段。19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对国民经济中带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进行规制。1887年,美国创建了第一个规制机构—洲际商业委员会。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危机政府专门成立委员会负责自然垄断的公用事业部门的规制。到20世纪70年代末,原有规制制度的弊端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政府开始尝试规制改革。放松规制的趋势到80年代表现得更加明显,90年代则最终趋向彻底。直到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经济普遍衰退,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规制的“边界”问题。

我国民航业规制制度变迁及企业竞争战略

我国民航业规制制度变迁。第一阶段(1949年至1980年):这一时期国家对民航业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具有政企合一、缺少独立的经济实体、全面管制的特点。

第二阶段(1980年至1995年):1980年开始,民航业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尝试放松进入管制,逐步向企业化道路发展。1987年,国务院批准通过《关于民航系统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和实施步骤的报告》,将航空运输从民航局分出并先后成立了10家直属航空公司。

第三阶段(1996年至2000年):这一时期,中国民航市场开始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规制制度也调整为放松价格管制,限制新企业进入。民航总局1997年开始实施“一票多价”制度,1998年上收企业定价权,对机票打折幅度和代理费进行限制,1999年颁布《关于加强国内航线票价管理,制止低价竞销行为的通知》,重新执行统一定价,并限制机票打折幅度,2000年,推出“航线联营政策”。

第四阶段(2001年至今):进一步放松对民航业的经济规制。2001年3月8日,民航总局实施了第四次票价改革,解除“紧折令”,放开国内7条航线票价,实行多等级舱位,票价明折明扣。②2002年,以国航、南航、东航为基础,将10家直属航空公司重组为三大集团,并与民航总局脱钩。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若干意见》,表明国家再次放松对民航业的投资管制。③

不同时期企业竞争战略。不同规制制度下,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更高市场占有率等目标需要采取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竞争战略。下文具体从价格和非价格两个方面反映不同时期企业不同竞争战略:

第一,企业价格竞争策略。企业价格行为是从第三阶段开始出现的。同时,它也伴随着政府对民航业价格从放松规制—规制—放松规制的变化过程不断进行调整。1997年,民航总局第一次放松了对航空价格的管制,航空公司可根据航线需求和季节,自主实行最高60%的折扣。但由于规划不当,加之行业市场化程度低,各民航公司之间的竞争很快演化为低价竞销的恶性价格战。这一时期各航空公司的这种隐蔽削价的竞争策略就单个企业而言是理性的但最终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却演变为一场危害极大的集体非理性行为。直到规制变迁进入第四阶段,由于采取了价格上限设置,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开始通过提高自身内部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经营效率参与市场竞争。各航空公司开始建立以“多等级票价体系和多级舱位管理”为核心的收益管理体系,采取更灵活的价格政策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一阶段,航空公司突破政府规定的最低限价成为普遍现象,企业的定价行为逐步趋于理性。

第二,非价格竞争策略。这里主要是指企业并购和重组行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对民航业进入规制经历了放松规制到规制的过程。我国民航业改革之初,由于市场需求递增现有企业无法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国家暂时性放开对民航运输业的进入管制,这一时期各航空公司的规模大小对经营好坏影响不大,只要满足行业所需最小规模,均可以获利,因此企业很少关注规模经济对企业盈利的影响。1996年由于各航空公司大打价格战、全行业普遍亏损,国家重新加强进入管制、控制产业进入、停止审批成立新的地方航空公司。但限制进入措施并没有改善部分中小航空公司的经营状况,随着竞争不断加剧、行业利润下降,有效需求不足,各航空公司竞争异常激励。加之民航业退出壁垒很高,基本不存在企业因经营恶化通过市场机制自动退出的例子。进入2000年我国民航业市场机制发育逐步成熟,为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民航业各企业之间出现一个兼并重组高潮。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标签: 变迁   竞争   自然   战略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