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现,虽然“再平衡”是一个全方位的战略,但是其重心却越来越集中于美国军事力量在亚太地区的重新部署。这一点在美国国防部长莱昂·帕内塔(Leon E. Panetta)2012年6月的一份声明中体现得很明显:“美国的军事力量再平衡正在稳步、持续和周密地推进,将使这一关键地区的军事能力得以增强。”确切地说,美国海军将重新调整其在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军事力量布局,太平洋地区军力占其在两地部署的总军力的比重将由原来的50%提升至60%。31 特别是,奥巴马2011年11月宣布将向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皇家军事基地部署25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该部署会使得传统上聚焦于东北亚的美军将其影响力向西向南扩展,进而能够对南海安全施加影响。虽然奥巴马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托马斯·多尼隆(Thomas Donilon)告诉中国领导人,“美国转向亚洲主要不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而是其进行更广泛接触的一部分”,32 但是中国仍然将美国针对亚洲实施再平衡的核心目的视为通过更多军力以及其他手段,在这个不安宁的地区遏制中国和平崛起。
除了军事部署之外,美国重申其在地区多边机制中的地位、重塑其与盟友及合作伙伴双边关系的举动,也让中国忧心忡忡。就多边机制而言,奥巴马政府迅速调整了美国的东盟政策,向东盟及其主要成员国表明了美国与其提升关系的决心。2009年2月,希拉里将造访设在印尼的东盟秘书处作为自己首次官方海外之旅的一部分,以此表明美国的新政策。2009年11月,奥巴马在新加坡主持了首届“美国—东盟”年度峰会,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he 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开启了美国对外关系的新征程。有观点认为,“此次峰会反映了长期被伊拉克和阿富汗乱局牵扯精力的美国,对正在崛起的中国之东南邻居的兴趣得以重燃”。33 2010年7月,希拉里宣称,南海航行自由、亚洲公海领域的开放以及对国际法的尊重事关美国国家利益,并将促进在相关问题上的多边谈判作为美国外交优先日程,标志着美国开始介入南海领土争端。令中国感到非常不安的是,希拉里是在越南作出此番讲话的,而越南在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均与中国存有争端,此时正试图利用其担任东盟轮值国主席的机会挑起争端、浑水摸鱼。一位记者甚至据此断言,“美国是在中国背后捅了一刀”。34 暂且不论美国是否对中国有所预谋,但其的确是在大力发展与越南及其他东盟国家的关系,因为这些国家和美国有着相同的忧虑——在它们看来,中国乐于在有争议的海域展示其增强了的军事实力。
为表达感激,东盟正式邀请美国参加定于2010年10月召开的第六届年度东亚峰会。美国不但接受了邀请,还本着成效至上的原则为东亚峰会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准备将其发展成为“解决和避免争端的基础性地区政治安全机制”。35 首次参加东亚峰会,奥巴马就将极富争议的朝鲜问题和南海问题带到了会场。在与会国多数亚洲国家站到了美国一边的情况下,温家宝表达了愤慨并作出回应,他指出,“外部势力”无权干涉复杂的南海争端,他还委婉地提醒美国和其他有关国家不要在多边场合讨论这一敏感问题,因为中国不希望一些东南亚国家将南海争端变成一个多边问题。36
随着奥巴马政府致力于再度强化美国与盟国特别是日本的双边关系,中国的疑虑进一步加深。应日本政府一再请求,希拉里重申,虽然美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不持立场,但由于钓鱼岛在日本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因而属于《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范围。这就等于认可美国将在武装冲突事件中为“日本行政管辖之下的领土”提供保护。37 中国将日本视作美国在亚太的代理人,自然对美国上述表态感到不安。在中方看来,日本之所以有恃无恐、一再挑衅,正是由于美日同盟给日本民族主义者提供了抗衡中国崛起的信心和勇气。“结果,当中国试图在周边海域中控制争议岛屿时,就不仅是在和争议当事国对抗,而且是向美国发出的抗议信号”。38
遏制中国为何将弄巧成拙?
随着美国“再平衡”政策的实施,中美关系也日益变得争执不断。中国政府认为,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外交努力,严重限制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亚太地区崛起的能力。中国领导人尤为关注美国日益加强其对中国东部和南部海域介入的举动。从中国视角来看,美国在外交和安全领域针对亚洲的“再平衡”政策已经使该地区陷入混乱,并使得中美关系更加紧张;美国强化其与该地区盟友军事外交关系的努力,则加剧了中国对于被美国包围和施压的焦虑。“包围”因而成为中国就美国东亚战略问题展开辩驳时的常用语。这种认识又进一步加强了一些中国战略家关于美国试图集结其东亚盟国、进而遏制中国崛起的判断。
的确有一些美国战略家主张奉行遏制战略,认为应从多方面将“再平衡”的目标锁定为中国。尽管如此,美国的立场并非遏制中国崛起,遏制只是经过过度简化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框架争论中的一种极端观点。作为冷战结束后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不得不对中国的崛起作出战略应对。从历史经验看,霸权国面对崛起国的挑战,至少有三种会导致不同结果的应对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视而不见。近代史上,由于拒不面对欧洲列强和日本的崛起并进行相应调整,中国先是在1840年~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败于英国,后又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中华帝国最终崩溃并使中国蒙受了一个世纪的屈辱和停滞。第二种方式是遏制。18世纪时,法兰西帝国试图遏制新兴的崛起国英国,由此导致了一系列漫长的武装冲突和血腥战争,直到拿破仑在滑铁卢被威灵顿将军打败才告终结。第三种方式是接受。面对19世纪后期美国崛起带来的挑战,大英帝国逐渐让美国承担起全球治理的更多责任。此举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流血冲突,而且使英国得以在“日不落帝国”衰落的世界保留其制度性遗产。
当今中国的迅速崛起,已经将美国推到了与历史上的中华帝国、法兰西帝国和大英帝国类似的境地。美国当然不会无视中国的崛起或将自己的霸主位置拱手相让,然而,由于以下原因,全面遏制也终将弄巧成拙。第一,遏制作为冷战时期美国对前苏联实施的政策时,主要措施包括“从经济上孤立苏联,摧毁其意识形态,以强大的美国核武库限制它的军事力量,联合北约和日本等同盟对其东西夹击,利用资本主义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对其施压。遏制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减少与苏联的社会和经济互动”。39 尽管美国成功地实施了针对苏联的遏制战略,中国却绝非苏联。中美关系远比美苏关系要复杂得多。正如同基辛格所指出的,“苏联的经济力量薄弱(去除军工产业之后),对全球经济也并无影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乃世界经济的有力影响者,是其所有邻国以及包括美国在内的多数西方工业国的首要贸易伙伴。中美之间的长期对抗将会改变世界经济,并带来让各方都难以安宁的后果”。40 的确,中美两国在经济上高度相互依赖。美国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12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360亿美元(美苏贸易最好的时候仅40来亿美元),且中国持有超过10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中国已然是美国海外留学生的最大来源国(美国大学校园中有大约20万左右中国留学生),而奥巴马政府则启动了一项派遣10万美国学生赴中国留学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已经没有可能通过减少经济社会交往来遏制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