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正在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对于中国发展战略的思考必须置于全球坐标系之下,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发展的成就与问题、优势与劣势。在全球坐标系下,中国的位置发生了四个方面的变化,即从区域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转变、从自我发展向开放性发展转变、从现代化的追随者向引领者、从外部关系的单一化向复杂化转变。中国一方面应该更重视以国际标准来衡量和推动国内治理改革,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调整对外战略,以自身的成功转型来获得世界更普遍的承认。
关键词 中国 全球坐标 治理改革 对外战略
全面对外开放是我们思考中国当前情况的重要前提,而中国在加入全球化过程中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则是深化改革发展的新起点。无论是高调还是自谦,赞美还是诋毁,中国都在通向全球性大国的道路上前进着。这既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更大的挑战。对于中国发展的认识,未来的思考必须以全球坐标系为参考,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出发来考量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困难乃至路径选择,在与世界更为深刻全面的交往过程中提升发展的质量,赢得发展的动力,并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全球坐标中定位中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最深刻变化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执政者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切地感知到其影响。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互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开发、国内问题的国际化、国际问题的国内化等诸多的新变化,说明中国全面卷入到全球事务之中,成为世界舞台上屈指可数的主角之一,哪怕是微小的言行,也逃不过镁光灯的投射,甚至放大。这既为执政者施展才能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和空间,也对其决策和行为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制约和束缚。执政者必须在全球坐标中思考中国的前途,确立中国的位置,找准未来的方向。
在全球坐标系中,中国的位置发生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变化:
中国正在从一个区域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转变。依靠着地理人口规模和悠久的历史,中国从来都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国家。近代以来,中国退化为一个区域性的大国。在冷战期间,尽管中国利用美苏对抗充分发挥了地缘政治优势,但是影响力依然有限。冷战结束后,世界开始了多极化进程,中国的影响力也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而不断增强,以至于邓小平在1990年就说“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①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不论中国如何韬光养晦,也无法推卸所取得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以及国际社会由此派生出的诸多期待和猜想,尤其是作为赶超对象的美国对于距离越来越近的中国的一举一动更为敏感。中国的影响力已经从区域扩展到全球范围,从地缘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诸多领域。
中国正在从一个一门心思搞建设的大国转变为四面出击谋发展的大国。对于中国来说,实现发展在相当长历史时期里都是国家的根本战略、社会的主要目标。然而,由于深深卷入到全球各项事务之中,中国已经不可能像改革开放之初那样靠少介入外部事务、多专注内部发展来抓住国际机遇,利用国际环境变化,而必须主动谋划,自己创造机遇、培育环境。这就需要中国要以国际体系的建构者的身份去主动、全面地参与国际体系的改造,抓住新出现的主要矛盾,将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有效地整合起来,并且更为明确地培养属于自己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正在从一个世界现代进程的追随者转变为新型现代化道路的创造者。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如此体量的大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现代化。尽管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诸多艰巨的问题,尤其是与发达国家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质的差距,但是中国现代化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否认的,中国创造的一些经验对于许多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富有启发意义。这些足以让中国人骄傲和自信。近年来,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美共治”等的争论,虽然尚无定论,但至少反映出中国的发展对于以西方现代化经验为基础形成的理论范式、评价标准、认知系统提出了挑战。
在全球坐标中确定中国身份,评价中国发展的标准更加多样化。这种认知方式的改变是在三个层面上发生的:对于执政者来说,由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复杂化,已经不能用冷战期间行之有效的“两大阵营”、“三个世界”的标准来锚定中国在诸多国际事务上的立场,圈列可靠的战略盟友,但是又不能陷入“实用主义”的误区,失去在国际事务上的价值感召力和道德制高点;对于国内民众来说,随着对外部世界更为全面的了解,他们评判国内事务的标准增加了国际维度,行为和组织方式增加了国际内容,往往会以先进国家的经验、做法来要求国内各级政府,也会学习仿效这些国家的民众来表达诉求、维护利益。对于世界上许多国家来说,一方面与中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又在许多方面与中国形成竞争关系,发生利益冲突。曾经的“穷哥们”发展中国家感受到中国带来的强大经济压力;而发达国家除了感受到经济竞争冲击外,还开始忧虑中国带来的制度、价值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