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重大问题研究 > 中国战略 > 正文

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符合中国国情

于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中国未来十年定调,这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一次重要里程碑。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是在做全新的探索,创造世界上不曾存在的一种新经济模式。对于这种改变历史的创新实践而言,没有任何现有的经验可以借用,更是没有既成的理论可用来指导,唯一的办法就是 “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摸着石头过河”的现实意义

中国经济时报:改革是当前社会的最大共识,即将在11月份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被普遍认为将继续深化改革。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而党的十八大指出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摸着石头过河”。事实上,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允许摸着石头过河;而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集体学习上,专门谈到了“摸着石头过河”。请您谈谈改革开放30余年后,“摸着石头过河”的现实意义何在?

刘尚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而且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在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施改革开放,是一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实践:一是让13亿人口搭上工业文明的列车,走向现代化。这超出了工业化国家人口的总和,在地球上是从未有过的事情。二是走向现代化的方式需要运用曾经只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运行的市场机制,从高度集中的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既超出了资本主义国家原有的理解和认识——市场经济只能在私有制条件下实行,也超出了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相匹配的只能是计划经济,并一度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让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有机融合,通过改革开放来构建一种世界上从未有过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超越了世界上既有的任何一种理论想像。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是在做全新的探索,创造世界上不曾存在的一种新经济模式。对于这种改变历史的创新实践而言,没有任何现有的经验可以借用,更是没有既成的理论可用来指导,唯一的办法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未来是不知道的。尽管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谁也无法预言未来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会是什么样子,以及由它带给我们的重大影响将是什么,我们只能凭着有限的认识和一些基本原则,通过改革创新,一点一点地往前走。因此,在认识论意义上,“摸着石头过河”是实践哲学的通俗表达,是实践理性的具体运用。从人类认识的整体来看,人类通往未来彼岸的唯一办法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先验的“路线图”可供人类参阅。放眼世界,至今没看到一个国家通过模仿他国之路而成功的。任何国家的成功发展之路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靠的是实践理性,而不是先验理性,更不是用偷懒的办法照抄照搬。

刘尚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对收入分配、公共风险、财政风险、公共财政、宏观经济、公共治理等问题有创新性的探索成果。  改革进程是公共风险推动的

中国经济时报:有人认为,改革开放进行了30多年,现在应该重点进行总体的顶层设计,不能总是摸石头不过河。也有人指出,现在水深了,摸不着石头,或者在河床里的石头分布不均匀,摸着摸着又回来了。您怎么看待这两种声音?

刘尚希:顶层设计是建立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的。就像建造一座桥梁,事先设计的可能性是建立在对力学原理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大自然的奥秘一旦认识到了,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都不会改变,即成为规律,这些规律作为人类认知的结晶,可以运用于各种具体的工程设计当中。

而改革开放是针对人类活动的方式或制度而言的,无法从中找到像自然规律一样的制度变革的规律。尽管30多年的改革开放积累了诸多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却不可能像力学原理一样可用来指导当前及今后的制度创新的具体设计。把“工程思维”简单地搬到经济社会领域,无异于说,改革可以像盖房子一样设计出蓝图,按图施工就可以了,能够准确地预言中国改革工程的完工日期。很显然这是无法做到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改革的顶层设计只能是局部的、具体应用的,而且是在可以预见的范围之内。如果以“工程思维”来指导改革的顶层设计,不确定的因素视为确定的因素,自以为是,那将给改革带来灭顶之灾。

未来不在历史和现在的延长线上。这就是说,过去的经验并不能搬到今天,更不能用于明天。改革是前进还是倒退了,判断的标准不是国际惯例,也不是某些人心目中的理想,而是我们面对的公共风险的变化趋势。因为改革的必要性是公共风险决定的,改革的进程也是公共风险推动的。当初改革开放也是因为中国的“球籍”能否保住的公共风险所致。如果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那还有必要搞改革开放吗?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公共风险,从而决定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改革源自于我们面临的公共风险,推动改革也需要公共风险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普遍的不确定性中寻找我们所需的某种确定性,从而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潜在的公共危机。

 摸着石头过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中国经济时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这里透露了什么含义?

刘尚希: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分属于不同层次,不存在相互替代的问题。“摸着石头过河”是认识论层面的问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要达到改革的彼岸,唯有实践,并从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具体的路径、方式和方法。在这个意义上,改革永远都是,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我国“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种 “基本认识”,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整体系统思维,协同推进,不可偏废。这个总体布局也就是对当前及今后改革的总要求,也是我们过河的总方法。但这个总方法不能替代改革的具体方式方法。上述五个方面改革的具体方式方法,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方式,则属于顶层设计的内容。这样才能避免改革具体过程的随意性,也防止改革碎片化、“孤岛化”。就此来说,顶层设计属于具体应用层面的总方法,是在“基本认识”已有的条件下,依据“基本认识”来形成具体的改革路径和方法。

显然,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不能相互否定,彼此替代,两者都是改革不可或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方法分属于改革的不同层次,不能“错位”使用。在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地方,如果采用了自以为是的顶层设计;或者在需要顶层设计的地方,却仍在摸着石头过河,则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要么导致改革“大跃进”,要么导致改革无法及时推进。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昀赟]
标签: 国情   中国   改革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