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印度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变化,成为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中印基本国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由于改革起步较晚和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印度和中国在经济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制约印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政府决策低效、产业结构差、能源资源紧缺、社会矛盾激化等。在与印度的关系上,我们既需要自信,又需要虚心,还需要合作。龙象共舞,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也将是一个共赢的选择。
关键词 印度 经济发展 差距 中印关系
印度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印度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变化,成为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对于印度的崛起,学界见仁见智,评价迥异。由于印度的基本国情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中印比较自然成为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如何比较准确地把握它的发展脉络,如何理解其增长模式的利弊优劣,如何看待它与中国的差距,以及如何处理与印度的外交关系,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进入改革攻坚阶段的印度
印度独立以后,一直实行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混合经济模式,采取“管制”和“半管制”的经济体制,公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国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总体而言,经济增长速度相当缓慢。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的30年时间里,年均增长速度缓慢。进入80年代以后,印度的增长率有所提高。然而,1991年出现了国际收支危机,印度被迫实行改革,改革进程由此艰难起步。从改革的进程来看,印度基本上经历了改革启动、改革加速、改革深化和改革攻坚四个阶段。改革的启动阶段一般是指1991年至1998年这一时间段,改革的加速阶段是指1998年至2004年这一时间段,改革的深化阶段是指2004年至2009年这一时间段,改革的攻坚阶段是指2009年至今。
改革的启动阶段。1991年6月,拉奥政府宣誓就职不久即相继公布了各种新经济政策。但是,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国家外汇储备急剧减少,国际收支出现危机,财政赤字高企,通货膨胀严重。无奈之下,拉奥政府被迫接受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处方”,采取各种措施缓解迫在眉睫的国际支付危机,甚至不惜将国家储备银行的数十吨黄金运送到国外做贷款抵押,以避免出现更大的经济混乱局面。拉奥总理决定采取压缩进口、鼓励出口、增加关税、削减各种补贴的手段,尽快改善极为紧迫的局面。同时,改变对工业的传统保护机制,引入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放开私营企业的经营领域(除军事工业、原子能工业、危险化学品工业、烈性酒酿制业和烟草工业之外),改善公营企业的经营理念,对“病态企业”实行整顿或关闭措施,并实施部分公营企业的私有化。另外,还取消了中间品和资本品的进口许可证,大幅度降低进口商品关税。在金融领域,放松了从事金融活动的某些限制,允许银行分支机构的关停合并,允许私营部门成立金融机构,允许外资银行建立分支机构,允许外国投资者个人或机构投资债券市场。在汇率方面,决定对卢比实施大幅度贬值,后来又实行经常项目下的卢比可兑换。而且,拉奥政府一再强调改革必须具有“人的面孔”,保护工人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利益,避免发展对穷人的伤害。①
改革的加速阶段。1998年3月,瓦杰帕伊就任新一届政府总理,开始对农业、公营企业、对外贸易、财政金融进行一系列改革。新政府对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优先发展和大力扶持信息产业,继续进行公营部门企业的改革,大胆推进前几届政府几乎未被重视的农业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程度,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瓦杰帕伊政府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和具体可行的产业计划,确定了把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而大力加以促进的路径。同时,还制订了促进电子通讯、生物技术、核能利用和空间技术的优惠政策,为了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印度政府还实行了加强战略性企业、出让非战略性企业的政策,通过了在43家公营企业撤资的方案。另外,政府开始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逐步废除价格管制,减少对小型工业的保护政策,继续深化财政金融改革,增加征税范围、扩大征收群体、调整税收结构,扩大各邦财权,压缩政府开支。在金融体制方面,采取降低银行利率、提高公营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等一系列措施。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继续放宽对进出口的限制,简化进出口手续,取消对所有商品的进口配额限制,对进口实行关税化管理,同时放松对外资进入的限制,放宽印侨对国内公司股票投资的限制,放松对国际收支资本账户的管制,鼓励印度公司对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