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一些传统的资源城市,注重技术创新,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形成了节能、减排、提升附加值的资源开发产业绿色链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一些地方在发展举措上尊重科学、统筹安排,实现了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的双赢。行业示范增加了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纵横融合、区域示范凸显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优势互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行业联动和区域互动,大大提高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可复制的范本效应。
中国绿色发展的挑战。第一,认识不清与观念落后。在绿色发展观念上,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政策和法规扶持、规范企业的活动并大力提倡绿色发展的时候,我国全社会绿色发展理念仍很淡薄。一方面,由于绿色理念是一个舶来品,加之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特别是在社会宣传上力度不够,因此环保意识远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环境问题缺乏紧迫感和危机感。部分公众由于缺乏个人关注或信息来源的相对狭窄,使得他们对绿色发展的目标、内涵和要求都模糊不清,进而不会有意识地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措施出台相对滞后。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发展的思想还没确立,政策决策部门难以制定出绿色发展的整体策略;有些地方政府虽然制定了本地区的绿色发展规划,但对绿色很少提及,缺乏发展的前瞻性。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在中国绿色发展的实践活动中,认识绿色发展、了解其内涵、目的及最终目标乃是实现绿色发展行动的第一步。因此,加强认识,转变观念势在必行。
第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滞性。长时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可以概括为“三高三低”,即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收益、高速度低质量。这种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是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虽然经济增长方式上出现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提出了“探索新路子”、“转变发展方式”等战略思想,但是,传统“三高三低” 的增长方式却依然存在。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经济方式的转变存在诸多客观因素。首先,特殊的资源禀赋结构使得粗放型增长方式得以产生和延续;其次,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强化了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惯性;再次,重速度轻效益的思维定势拖慢了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最后,人口压力和就业问题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绊脚石。②
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只能逐步实现转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的清除和改造。毋庸置疑,这使中国的绿色发展进程不得不放缓脚步。
第三,国内总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由“黑色”到“绿色”、由“高碳”到“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整体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储备不足。如,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较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在许多情况下,中国只能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③对中国而言,显然是一个沉重负担——这还不包括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产生的巨大成本。另外,我国的科技创新进程较为缓慢,诸如传统的科技创新观对绿色科技创新的制约;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环境管理造成的疏漏,进而影响企业绿色科技创新费用投入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