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两国的关系左右着世界的未来。在经济危机影响长期存在、各种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中美关系的走向显得格外重要。近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同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共同起草了研究报告《中美合作——全球未来的关键》,阐述了未来的全球趋势和中美两国之间的合作。日前,本报就中美关系及其合作的前景专访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
要克服战略互疑(小)
《参考消息》:为什么说中美合作是应对全球大趋势的关键?
曲星:在目前世界发展的动向之中,最值得关注的当然就是美国和中国。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第一大经济体;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仍在快速发展。由于两国在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在国家的治理理念中也有很多不同,所以中美之间能够合作对世界实际上有一个示范效应。如果中美之间能够进行合作,那么整个世界的问题相对来说解决起来就会容易一些;如果中美之间不能进行合作甚至零和的话,那么整个世界的前景都将是非常可悲的。正因如此,中美之间的合作才成为应对未来世界大趋势的关键。
《参考消息》:在报告所提及的诸多合作领域中,对于促进中美合作有哪些建设性的意见?
曲星:我认为最核心的建议是,要成立一个中美之间的、具有战略思维的、由前政要组成的远见小组。由这个小组对目前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具体的建议。
另外,我们建议,在国际安全领域中,应对影响全球的一些合作不应以两国分歧的解决为前提。报告有一个思想——我们要努力解决分歧。但是很多分歧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在应对共同危机的时候,中美应该携手,不能以解决分歧为前提,如果不解决分歧就不合作,那么合作就难以实现。
《参考消息》:在促进中美之间的合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会是什么?
曲星:最大的挑战,我认为是中美之间能否建立起真正的战略互信。现在的世界仍然存在一些零和的思维,这导致了中美之间一定程度的战略互不信任,从而也产生了应对战略互不信任的措施,使两国关系出现零和的状态。在两国民众之间——包括民众、战略家和政治家中——不信任还是根深蒂固的。
中国人认为美国在遏制中国,实际上遏制这个词汇是冷战的词汇,遏制意味着没有贸易、没有往来,甚至没有过多的接触,也包括经济封锁等。今天的中美关系早已不是过去所说的遏制。从美国来看,很多美国的智库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一定会在意识形态、价值观、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对美国形成挑战。所以要真正地建立起战略互信,使美国从内心相信中国的崛起不会损害美国的利益,不会对美国形成挑战,也不会影响美国的地位。而中国要真正地相信美国不是要遏制中国的发展。
怎样让双方都相信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理念上是可能的,实践中是可操作的,这可能是目前中美下一步合作的挑战。
不同于美苏关系(小)
《参考消息》:有人认为中美关系是一种“竞合关系”,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而竞争和合作是动态变化的。近年来两国关系中竞争性因素的增加是否会影响双方的合作?
曲星:从经济的角度讲,用“竞合”来描述中美关系是准确的。但是从战略层面讲,两国是战略竞争还是战略合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战略上的竞争和经济上的竞争比较大的区别在于,战略上的竞争很可能不是双赢的。在战略上,中国一直主张的是战略共赢而不是战略竞争。当然,现在中美关系实际上处于十字路口中,有些预言可能会“自我实现”,如果两国在战略上互相视为对手,那么一切行动都会以制服对手为目的,这样就会造成战略上的恶性循环。实际上,中美关系远远不是当年苏美关系那样的战略竞争。
近年来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强化同盟以及亚太再平衡战略等措施都是在做最坏的准备。它希望能够与中国合作,但是如果合作不成,它也希望拥有制服中国的手段。美国的这些行为确实带有战略竞争的因素,但是并不能完全地描述中美关系。如果用“遏制”这个词就很容易让人想到当年的苏美关系,但我认为现在的中美关系与苏美关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美国的这些行为是对中美关系两面下注,其实中国在处理中美关系时同样如此。但是还是那句话,这与美苏之间的战略竞争不是一个层次的。
“韬光养晦”未改变(小)
《参考消息》:全球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国家受到巨大的影响,国际格局因此出现了变化。而在国内,无论是学界还是舆论都出现了将与美国“平起平坐”作为外交政策目标,甚至中国应谋求“霸权”等论调。新一届领导人履新之后外交政策也更为积极主动。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国长期以来所坚持的“韬光养晦”的方针在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变化?
曲星:首先要理解“韬”什么“光”,“养”什么“晦”,“作”什么“为”。我们“韬”的是意识形态之“光”,中国的外交政策中不突出意识形态色彩,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养”的是经济建设之“晦”,在世界动荡之时,中国有战略定力,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发展上;“作”的是秩序改革之“为”,我们要做的不是推翻国际秩序,而是对国际秩序进行完善和改革。
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的韬光养晦政策并没有改变。
至于有的国家说中国发展起来以后要称霸,只是会走不同的道路。其实中国历史上没有称霸的文化。中国人讲究的是王道而不是霸道,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在中国文化上是根深蒂固的。而新中国成立之后领导人多次表示不称霸,宪法中也有相关的表述。所以现在不存在中国要称霸的问题。
实际上,即便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可能会超过美国,但两国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不管是从资源禀赋、环境和战略处境上考虑都是这样。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以后可以看到,即便不谈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客观上缺乏称霸的条件,主观上也没有称霸的野心。
《参考消息》:习主席在很久之前就表示中美之间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今年习主席访美期间再次提出了这个观点并得到了奥巴马的回应。那么目前中美关系是否出现了向新型大国关系的新发展、新变化?
曲星:习主席履新之后同奥巴马已经有过两次会面,这两次会面都是非常积极的。习主席以元首的身份再次提出建设新型大国关系之后,得到了奥巴马总统的回应,这是两国关系向积极方向发展的信号。王毅部长在访问美国时详细阐述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含义和两国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毫无疑问,在新一届领导人上任之后,两国关系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当然一些负能量的因素依然存在。美国国内存在着各种不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利益团体;而中国社会的多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互联网上有各种不同的声音,甚至是偏激的声音。所以让正能量主导两国关系,而不使负能量误导两国关系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