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后退即往前走
中国2000多年传统社会之所以“超稳定”,主要是因为几项重要的制度支撑,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是传统社会有士绅这个社会中坚维系着社会的稳定。
士绅是中国社会非常特殊的一个阶级,在人类历史上似乎并没有出现在其他国家或社会体制。士绅阶级的来源比较复杂,大致上就是士阶层与地主阶级的结合。
换言之,真正的士绅既不是体制内正在担负着某种责任的公权力拥有者,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主老财,而是从体制内因年龄等原因退出,返回故里,返回乡村,将收入投入土地,但又不是像地主那样纯粹依靠土地的收益。
士绅阶级的存在维系了中国传统社会,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中坚阶级。
进入近代,特别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之后,中国的资产阶级虽然具有毛泽东所说的软弱性、妥协性,但必须承认,中国资产阶级在随后的政治发展中,在资本主义体制建构中,依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从君主专制一夜之间转向共和,如果没有那时中国资产阶级——立宪党人的坚持,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至于后来的国民革命进程中,北伐军所向披靡,很快从广州打到武汉,打到南京,建立新政府,进而取代在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固然重要,但在关键点上,还是长江流域以及江浙地区资产阶级的态度,决定了北伐军的进止,决定了中国的命运。
读读胡绳晚年谈话录,我们就知道,公平而言,中国革命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资产阶级的转向,是中国资产阶级对国民党的失望,转而期待共产党。这个庞大的中间阶级、中间势力,决定了中国革命在那么短的时间获得成功。
根据胡绳晚年的看法,中国的资产阶级之所以抛弃国民党转向共产党,一方面是因为国民党官僚资本过分庞大,严重挤压了资产阶级的生存空间,使资产阶级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另一方面是因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路径带给他们以希望,新民主主义成为那代资产阶级政治转向的根本原因。
胡绳指出,在新民主主义指引下,中国的资本主义在1949年之后确实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也使中国资产阶级更加坚定了跟着共产党的信心,共产党不仅说到做到,而且确实比原来的体制好,这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资产阶级的一般感受。
按照胡绳的研究,中共早就有长期坚持新民主主义的共识,在资本主义获得充分发展之前,不会盲目向社会主义过渡。
然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很快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似乎迅速进入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时期。传统的农业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士绅阶级,近代中国“半资本主义”状态,社会中坚是资产阶级。现在中国提前进入了社会主义,那么社会中坚阶级究竟是哪个阶级呢?
理论上,中国那时的口号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
换句话说,工人阶级是社会的中坚阶级。其实还有一个补充说明: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于是,共产党就是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共产党员就是这个社会的中坚阶级,承担着传统中国社会士绅阶级,近代中国社会资产阶级的功能。从社会实践看, 1956年-1976年这20年的社会主义试验,共产党员确实充当了社会中坚阶级的角色。
20年的社会主义试验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构造试验。
民粹主义的公平平等不可能带来真公平和真平等,更不可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在一个普遍贫穷的国家很难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后毛泽东时代”的共识。
于是有了改革开放,有了新的“先富起来”的阶层。这是过去60多年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形。
但是,由于种种障碍,中国近些年虽然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但资本并没有在制度层面得到正名。
执政党应该进一步为资本正名,使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制下发展得更快更好。■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