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核心期刊 > 论点摘录 > 正文

学术研究:莫把碎片当多元

【核心提示】我们对学术研究的“碎片化”,还不能乐观地仅仅看成是追求个性、追求多元。这种“碎片化”的形成,与有些学人缺少理论厚度、漠视研究体系、罔顾学术价值有很大关系,甚而可以说是一种伪“多元化”。

最近人们常用“碎片化”一词来形容学术研究的现状。所谓“碎片化”,按照我的理解,除了一些在政治上别有企图的研究之外,主要是指学术研究对象趋向零散,呈现出一种细碎繁琐、杂乱无章的状态。从表面看,“碎片化”似是“多元化”的一种表征,若果真如此,这倒值得提倡;但深究起来,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碎片化”并不等同于“多元化”。那么,学术研究“碎片化”究竟“碎”在哪里呢?

“碎”在缺乏理论。理论是统摄学术研究的灵魂,理论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学术研究的视野和境界。一般而言,成熟的理论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形成的规律总结,将其应用于学术研究,可增加学术成果的价值。但有人在研究中忽视甚至无视理论,只是凭着感觉随意表达。钱锺书曾说:“在过去,中国的西洋文学研究者都还多少研究一些一般性的文学理论和艺术原理,研究中国文学的人几乎是什么理论都不管的。”“不管”理论,实际是不顾学术研究的规律,由此而产生的论著,就像残砖碎瓦,难以撑起学术大厦。

“碎”在难成体系。体系是支撑学术研究的整体框架,体系完整与否,往往影响着学术成就的大小。人们形容大学者成就斐然,多有“自成体系”一说。简单地看,体系可视为学者在其专长的学术领域所进行的全方位研究。治学追求体系化,可把精力集中于相对固定的研究范围,有利于进行精深的学术探索。可有人在学术研究中缺少体系观念,频繁更换研究方向,以致所出论著流于一般,互不相干,看上去像一盘散沙,成了名副其实的“杂家”。近些年许多学术领域看上去多点开花,热闹非凡,似乎“多元化”近在眼前,但实际却“碎”在了学术体系外。

“碎”在无甚价值。价值是推动学术研究的终极动力,学术成果如缺少价值,好比出厂产品中的废品,无益于世,白白消耗资源。当然,学术研究,尤其是基础性学术研究,其价值有时难以预估,但也并非无章可循。比如,研究的问题是不是重复研究?是不是无关痛痒的微细繁琐研究?是不是违背学理的研究?可有人为了多出“成果”,全然不顾学术研究的这些“大忌”,埋头蛮干,最后在学术园地中种出的尽是些鸡零狗碎的“成果”。

由是观之,我们对学术研究的“碎片化”,还不能乐观地仅仅看成是追求个性、追求多元。这种“碎片化”的形成,与有些学人缺少理论厚度、漠视研究体系、罔顾学术价值有很大关系,甚而可以说是一种伪“多元化”。学术研究固然要避免被一元化所固化,但也不能被“多元化”的假象所迷惑。

[责任编辑:武洁]
标签: 学术研究   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