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宏观政策效果显现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了7.7%。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这显示出国民经济正呈现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总体上看,有以下两个特点值得关注。
一是“三驾马车”动力换挡,消费驱动渐成主力。从对经济的贡献来看,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45.9%,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55.8%,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是-1.7%,拉低GDP下降0.1个百分点。这表明延续多年的出口和投资双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了明显变化,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主动力正在逐步形成,其中,消费的推动力在明显增强,显示出我国经济的内在活力逐步增强,为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第三产业增长强劲,经济结构持续向好。从投资额来看,第一产业投资6799亿元,同比增长31.1%;第二产业投资132607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投资169802亿元,增长22.3%。从增加值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669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175118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175975亿元,增长8.4%。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比第二产业快0.6个百分点,三产所占GDP的比重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表明,无论是从投资规模还是从产业增加值来看,第三产业都已经占据了很大份额,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日常生活中,网购、快递、电影、旅游、移动互联网等消费的增长,也使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以新兴现代化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持续向好。
探究我国经济稳中有升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两方面来分析。
从国内因素来看,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及时创新宏观管理方式,明确调控区间,对引导社会预期、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以简化行政审批为突破口的行政体制改革、以“营改增”为重点的结构性减税、以利率市场化为重点的金融改革和流动性管理,为企业经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激发民营企业的投资活力。再加上棚户区改造、环境治理、鼓励信息化消费、加大铁路投资体制改革等,都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内需潜力,从而推动三季度经济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实体经济稳中有升。
此外,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回升。国际经济总体趋稳,今年明显好于去年。美国经济继续温和复苏,欧元区经济逐步走出低谷,新兴经济体在相对低速中趋稳,这对我国稳定出口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巩固经济回升势头
展望四季度,经济回升的稳定性还很脆弱,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存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主线,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着力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活、释放市场潜力和活力,增强内生动力,在一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积极创新,努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首先,加大服务业改革,促进供给端持续改善。要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主要还是靠内需,特别是要靠民间消费。当前,我国消费依然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效供给不够,特别是在公用事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减少干预,放松管制、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改善供给,营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推动企业创新。要深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领域的改革开放,允许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引入新理念、机制和商业模式,带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这些行业的供给水平,满足市场的多层次需求,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双改善。
其次,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应该以土地确权为契机,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将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等资源确权、登记、颁证给农民。在现有土地所有权不变的框架内,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天津市静海县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实行土地流转和集中经营,解放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升了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多重收益,效果十分明显。
再次,探索建立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从8月份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数据来看,房价的分化现象比较明显: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较快,二三线城市涨幅不大。因此,应重视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分化态势,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出台针对性的房地产调控措施,避免限购、限贷等政策措施“一刀切”。加快推进不动产产权登记、联网工作,实现全国房地产信息联网;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加大住房持有成本;大力实施保障房建设,在一二线城市要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在三四线城市以棚户区改造等有产权的保障性住房为主。通过财政贴息,增加商业用地比例等,提高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保障房建设。
第四,努力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当前,我国地方债务风险依然较高。为解决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应当尽快启动以下改革:一是完善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改革,采用公私合作伙伴等模式,逐步向民间资本开放,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二是在摸清家底的情况下,加快研究出台规范的地方政府发债制度,将其与地方政府的责任、地方预算收入的规模等挂钩;三是创新金融改革,加快资产证券化试点,推动地方债务打包证券化,以化解风险,降低债务杠杆。
最后,要下大力气改善企业运营环境,激励企业创新驱动。逐步建立公平竟争的市场环境,创新行业规制方式,实施加速折旧政策,提高税收抵扣比例,鼓励企业设备更新和机器代替人工。实施兼并重组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开展跨区域发展,促进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实现产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