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学术视野 > 社会 > 正文

中国农民工工资走势:1979-2010

摘要:在有关中国农民工工资的文献中,农民工工资长期走势的研究仍付之阙如。在系统收集、梳理有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农民工工资水平及其演变轨迹的定量估测表明:过去30余年,其名义货币工资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经用消费者价格指数调整的实际工资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农民工与正式职工工资的比率呈先高后低走势。

关键词:农民工工资;劳动力迁徙;中国劳动力市场

作者卢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100871)。

*感谢陈思丞出色的助研工作,以及鞠兵、陈彧西、杨业伟、刘晓光等帮助收集整理资料。特别感谢日本东京经济大学罗欢镇教授提供的多种农民工工资数据资料。本文曾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宏观视角下中国就业增长”研讨会上报告,感谢参会者的相关评论。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

一、引言

经济现代化进程伴随着就业结构转型的普遍规律,表现为占劳动力绝大部分的农业劳动力逐步转向非农部门就业。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高增长,同样伴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其中,除少数通过上大学、参军等途径进入城镇就业体系外,数以亿计中国农民自发选择非农就业掀起的农民工浪潮波澜壮阔,成为推进这个历史进程的基本力量。作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概念,农民工“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从经济学角度看,迁徙择业是行为主体对选择的行为预期收益与成本进行权衡的结果,工资是影响农民工就业选择的重要变量。因此,观察过去30余年农民工工资的演变轨迹,是理解中国农民工现象的重要环节。

现有文献较多考察人口特征、人力资本因素、社会网络、企业规模等因素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近年的论题主要集中于最低工资管制以及“民工荒”和工资上涨问题。这些研究大都以特定年份的工资调查数据作为对象进行分析,很少涉及长期走势。即使有个别文献利用农村家庭人均收入构成及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布数据估测了1987—2004年农民工年收入,但方法相对简略,估计结果与同期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结果出入较大。

2004年,一则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工资12年仅增长68元的消息广为流传。虽然这则资料原文是描述某一段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民工工资走势的,但在后来的引用中,往往直接或间接地被用来概括更长时期全国农民工工资的演变趋势。这则消息目前甚至成为概括我国农民工工资长期走势的最为流行和权威的表述,不仅媒体经常引用,学术论文也将其作为分析的前提或论据。但经笔者多方考察,却始终未能获得其确切来源。改革开放30多年农民工工资的长期走势究竟如何?这一基本的事实性问题,在现有研究中并未引起足够关注。因此,本文试图在系统搜集、梳理相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定量估测。

通过对各类文献和信息来源的搜集、梳理和甄别,我们最终获得以下几类工资数据和资料。一是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系统(下面简称“农调队”)抽样调查提供的全国范围的农民工工资数据,二是其他部门和机构提供的全国范围的农民工工资数据,三是特定专题研究项目提供的局部范围的农民工工资数据,四是各类研究人员提供的个体农民工工资访谈数据。仔细甄别和梳理200多项零星的定量信息,可以对过去30余年农民工工资的演变轨迹,提供一个初步的统计描述。

本文以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报告和讨论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及其他机构提供的1993年至2010年间36个年度的抽样调查数据。第三节,报告和讨论59个局部地区农民工工资抽样调查和统计数据。第四节,介绍140多项个体农民工工资资料和数据。第五节,汇总各类资料,得到30余年农民工名义平均工资的时间序列数据,观察农民工实际工资演变轨迹,并将其与正式职工进行比较。第六节是结语。

…………

六、简短结语

在过去30余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体制转型背景下,大约有2—3亿农业劳动力通过自主迁徙择业方式转移到各类非农部门就业。就一国劳动力跨部门转移的数量和规模而言,这是人类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观。空前规模的农民工转移对中国经济成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在世界当代就业结构演变总体图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尝试系统搜集和梳理相关数据资料,对农民工30余年平均工资水平及其演变轨迹做出定量估测。

我们总共获得200多项定量信息资料,其中包括统计部门提供的1995年以来14个年度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其他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的1993年以后的20多项全国范围抽样调查数据,专题研究项目组调查统计的59个局部性工资数据,以及各类文献提供的140多项个体农民工访谈资料。

毋庸讳言,不同时期的原始资料质量存在差异。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历年都有不同种类的抽样调查数据,这些全国范围或特定区域和企业抽样调查数据的质量较高,依据这类数据估测过去20余年农民工工资,其结果应有较好的可信度。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的数据,主要来自个体农民工访谈资料,经过均值处理后,虽能相当程度地控制个别样本的误差,然而与抽样调查数据比较,潜在偏差较大。但在没有发现更高质量的抽样调查数据的情况下,这些资料本身也具有认识价值。本文在透明报告这类资料来源的基础上,把估测时段延伸到改革初期。当然,解读早期估测结果时,需对原始数据的质量局限可能导致的潜在误差给予充分重视。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农民工名义货币工资长期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速约为9.7%。用消费者物价指数调整的实际工资指数变动则具有阶段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显著增长,随后十来年相对停滞,晚近十多年增长较快。

农民工相对正式职工的平均货币工资比率大致经历“前高后低”走势。本文某些结论可能与人们的一般印象不尽一致。然而,本文资料收集和处理方法谨守可证伪性要求,便于有兴趣的同行提出后续“证伪批评”,以提升对我国农民工工资长期走势这个简单而重要事实的认知水平。

全文8951_1_paper.pdf

[责任编辑:郑韶武]
标签: 农民工   中国   走势   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