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设与公共外交拓展的重要意义
思想是历史变化的构成性力量,智库是一个国家思想创新的动力和源头,它通过专家知识与舆论权力的高度结合,构成了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和全人类未来的重要力量。根据美国权威智库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截至 2012年底,全球有6603家智库,其中美国居首位,有1823家;其次是中国大陆,有429家。虽然中国智库在数量上与美国不相上下,但是创新能力与影响力却相差甚远,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完善和发展中国智库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智库在公共外交中承担着核心角色。第一,开展“二轨”外交。智库作为第二轨道外交的重要部分,是国内与国际交流的一个平台,在双边和多边外交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提供政策建议与智力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推行公共外交成败与否取决于其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以及其所采取的传播策略。公共外交实质上是一场“思想之战”,而智库是公共外交的“思想工厂”和“议程设定者”。美国政治学家托马斯蛨戴伊认为,智库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制定国家政策的中心协调机构和核心。第三,构建政策理念与价值观传播网络。对于智库而言,维护国家利益、影响舆论和政策制定是其核心目标。世界各国智库不但花费巨资致力于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和策略影响国内政策和舆论,还着力影响国外公众舆论,在公共外交中发挥着全方位传播政策理念和价值观、在世界各国政策精英之间构建人际传播网的重要作用。
中国公共外交任重而道远。当一个国家在逐步崛起时,最受外界关注的是其对外战略,公共外交作为传统外交的重要补充,是国家的对外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中枢”和“支柱”。随着中国的逐步崛起,作为一个国际舞台上的新兴发展中大国,中国正在步入一个在承受着诸多压力中寻求发展的新环境,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误解、偏见和疑虑。因此,在这一进程中,中国的对外传统外交势必会遇到许多障碍。而与传统外交相比,公共外交在中国和平崛起道路上能起到独特效应,公共外交是增强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国家间关系的“润滑剂”,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的建构需要公共外交的参与。
中国大学智库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中国政府把智库建设与公共外交发展都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智库建设与公共外交发展的力度,并为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2009年至今,中国出现了一股“智库热”,除了官方体系内的智库加快建设之外,在教育界和学术界,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都纷纷成立智库和公共外交机构,一些民间外交智库也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中国智库与公共外交呈现蓬勃发展的景象。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中国仍处于智库建设与公共外交发展的初期阶段,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维度,中国的智库发展以及公共外交研究与实践还存在着很大的拓展空间。
目前,中国智库主要有官方智库、大学智库、民间智库三大类。其中,官方智库发展得比较成熟,数量众多,影响力很大。民间思想数量少,影响力薄弱,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学智库数量很多,但是由于缺乏相对稳定与科学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机制,在政策制定领域还没有充分发挥出优势。官方智库由于是政府组织体系的一部分,在研究选题的确定、研究的纵深度以及创新性方面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局限性。在目前中国的全球发展战略和社会大环境下,大学智库最具备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智库的必要条件。
大学智库具有的优势。大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良好的氛围。独立性是大学智库保持思想自由、思想创新的基础条件;大学具备丰富的人才资源。充足的人才资源是大学智库生产力的根本保证;大学具有学科综合的优势。目前,中国一流大学中普遍拥有众多基于多学科发展起来的研究机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层次、多边缘交叉研究活跃。
大学智库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学内研究机构众多,而且近两年来在“智库热”的影响下,一批以智库之名运作的研究机构快速成立,但是缺乏清晰的智库定位和运作机制,资源分散、研究水平良莠不齐,影响力难以充分发挥;大学智库的核心研究人员——大学教师承担教学、科研、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四重任务和角色,严重缺乏在政策研究上的时间与精力。另外,大多数大学教师缺乏政策研究的经验,难以进行高水平政策研究创新;大学的科研考核体系普遍以学术研究、基础研究为重,对智库所从事的政策研究与战略研究缺乏科学、灵活的考核机制,严重制约了大学智库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大学智库理想发展图景与对策建议
大学智库理想发展图景是: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推动大学自身的发展;智库充分发挥思想创新、政策建言、影响舆论的重要作用;逐渐承担起为政府培养人才的作用;积极推动公共外交,加强与世界各国智库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公共外交和国际政治传播的主力军。以此为目标,中国大学智库应该从组织架构、人才选拔、资金来源、影响力拓展、科研考核几个层面进行大规模改革,同时还要注重理论建设与战略研究,形成特色,创出品牌。
政府要统筹兼顾、制定政策、建立机制。政府要在政策上为大学智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人事及科研管理上为大学智库的发展制定相关机制和条例;在宏观上全面把握中国大学智库的整体发展布局;在资金上为大学智库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在影响力拓展上提供一定渠道。
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管理机制与科研考核机制。大学智库要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必须建立稳定和科学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大学已有研究人才资源,打破学科界限,实行跨学科、矩阵式研究模式。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思想创新热情,对现有大学科研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制定智库学者成果的奖励机制。在人才选拔上,要改变原有的单一学术背景、论资排辈模式,以开放的思维选拔和启用年轻人才、复合型人才,为智库人才创造适宜的发展空间和平台。
扩展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大学智库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并且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如果大学智库的资金来源完全由政府拨款,一方面,难以支撑智库国际化影响力拓展的大量资金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来源的单一,难以在研究上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大学智库可在接受政府资金基础上,充分吸收来自于国际、国内基金会、企业、个人等多元化的资金,但是必须坚守“资金来源不影响研究过程和结果”这一基本原则。
加强公共属性与社会责任。当前,全球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孕育着新的突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全球总体呈现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和平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正呈现趋势性放缓,社会机构与舆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更加频繁。在这种变革大局下,中国的智库要加强为国内和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意识和能力。
加强“品牌意识”、全方位拓展影响力。“品牌意识”指的是大学智库要有明确的使命和目标,围绕这样的目标来构建整体的形象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品牌的传播和推广。大学智库建立和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影响政策和舆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大学智库的影响力可分为“向上”“向下”“对内”与“对外”四个维度。“向上”指的是大学智库对政策决策者的影响力;“向下”指的是大学智库要影响社会、教育公众,要与各大媒体建立良好的信息传播机制,通过大众传媒影响世界,尤其是要重视互联网和各种新兴媒体力量;“对内”是指大学智库在国内的影响力;“对外”则是强调国际影响力,为了拓展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大学智库要与世界各国智库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及交流机制,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性问题的战略应对,另一方面,可以为国家大外交战略建立一条重要通道,充分发挥公共外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