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学术视野 > 经济 > 正文

增长阶段转换背景下如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困扰尚未破除,发展环境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今后应针对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在前期已经推出相关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充分释放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潜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增长阶段转换背景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从“工业经济”迈向“服务经济”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公布的《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成为三次产业中比重最高的产业。针对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我国从“工业经济”迈向“服务经济”,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研究服务业的专家、研究员来有为。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意义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已企稳向好,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哪些方面的重要意义?

来有为:生产性服务是指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也可称为“中间投入服务”或“配套服务”,它能够满足制造业、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对服务的中间使用需求。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行业构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主体。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与主要组成部分。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助推新兴服务业态发展壮大,培育发展潜力大并且具有可持续性的国民经济新增长点。近年来,我国一些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发挥了良好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一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些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新兴服务业态,如软件和服务外包、IT服务、移动增值服务、云计算、物联网服务等;二是伴随着产业链重组和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以科技和管理为支撑的一些生产性服务业独立出来,实现了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如研发服务、工业设计、节能环保服务、快递、工程咨询、管理咨询、会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三是新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促进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远程教育、电子银行等新兴服务业态的快速发展。受内外部环境、发展阶段和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增长阶段转换的关键期,中长期经济潜在增长率开始逐步下移。新兴服务业态发展速度快,发展空间大,是我国今后重要、稳定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实现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驱动的,增长的粗放型特征依然明显。我国大部分产业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附加价值低、抗风险能力弱。我国发展战略应从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传统比较优势战略,向创新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的全球竞争战略转变。与之相对应,我国政府需要在要素、技术、企业、产业、消费和生态环境方面推进以下“六大战略性转变”:要素转换战略——由依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物质要素投入向依靠人力资源、知识、技术、专利、软件、管理等非物质要素投入转变;技术领先战略——由引进消化吸收技术的跟随型发展向开放创新的技术领先型发展转变;企业竞争战略——由注重市场地位、寻求政策保护的守成型发展向价值创造和品牌引领的竞争型发展转变;产业升级战略——由注重规模化、集中化生产的传统产业向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个性化定制的新兴产业转变;消费引导战略——由注重数量的传统消费向注重质量的绿色、创新型消费转变;生态友好战略——从资源能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向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第三,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我国从“工业经济”迈向“服务经济”的步伐。发达国家自20世纪中后期确立服务经济的发展格局以来,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稳固。服务经济的加速发展,体现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升级、逐步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新趋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增强,服务业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呈现缓慢但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分别提高2.5个和3.5个百分点,但仍未达到“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分别提高3和4个百分点的预期性指标。2012年,我国服务业同比增长8.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4.6%。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与我国发展阶段大体相当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50%左右的水平。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助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我国从“工业经济”迈向“服务经济”的步伐。

中国经济时报: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有所增强,我国已到了必须重视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阶段。请介绍一下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发展特点。

来有为: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整个服务业的增速,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下面一些主要发展特点:

一是新兴服务业发展提速,发展质量提升。比如,我国医药研发外包产业在过去的十年里市场规模增长了16倍,中国已超越印度成为跨国公司在亚太地区的医药研发外包首选地。目前,我国医药研发服务公司(CRO)有上千家,领军企业有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美迪西等。北京中关村有超过百家企业从事医药研发外包,形成了完整的CRO产业链条。

二是部分生产性服务企业实现了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了我国生产销售和流通领域的变革。商业模式创新依靠知识、智慧和技术作支撑,不单纯是就某一个环节、某一项职能进行创新,而是充分利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对企业整体的经营模式进行创新。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淘宝和天猫两大网购平台以较低成本为广大企业和个人商户建立了一个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全新网络交易平台,拓宽了买卖双方的市场空间,从本地市场低成本拓展到全国、全球市场,并且可以基于网络收集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在运营环节降低物流、租金等成本。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中小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捷的速度进入国内外市场。淘宝、天猫、京东商城、当当网等网购平台帮助更多的消费者进行网上购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消费习惯,扩大了居民消费,实现了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还深刻地影响着零售业、制造业、物流业、外贸等传统行业的发展方式。

三是各省市更加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相关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在做好规划、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向集聚区集中,改善产业配套条件,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集群化特色。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聚集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两万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航空航天为代表,以研发和服务为主要形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关村力争到2015年形成1—2个5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5—6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将成为首都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柱和引擎。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时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哪些体制机制障碍?如何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助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来有为: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困扰尚未破除,发展环境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比如,生产性服务企业在“轻资产经营”模式下缺乏可供抵押融资的固定资产,知识产权质押政策目前尚处在试点阶段,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价值评估体系、产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仍然滞后,生产性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手续繁琐,成功率低,筹融资非常困难。此外,我国大部分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依附于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不足,无法为企业提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研发、设计、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服务。

今后应针对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在前期已经推出相关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充分释放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一是探索和推进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方式和监管方式改革。积极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探索和推进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方式和服务业监管方式的改革,特别是在改革审批主体、准入条件与规则制定、加强服务行为监管等方面,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在放松经济性管制的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维护竞争性领域的市场秩序,为行业和企业提供高效的政府管理和及时的信息发布。生产性服务业中有很多新兴的经济形态,产业链较长,涉及多部门监管问题,今后要根据产业形态的发展逐步完善监管措施,建立部门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机制,培育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制度环境。

二是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领域。降低外资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注册程序,放宽股权比例和分支机构数量限制等,扩大物流、金融、保险、租赁、研发、工程设计、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的开放,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在部分优先重点发展的服务行业可以率先实现外资企业的准入前国民待遇,然后向其他行业推广,逐步向全面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方式过渡,不断深化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

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在华研发中心的角色开始向技术跟踪型和全球研发中心型转换。今后要有针对性地推出一些鼓励政策,继续引导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性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创新服务业外资利用方式。同时,要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支持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国外设计、研发、营销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吸引海外创新科研团队和高层次服务业人才,尽可能简化海外人才特别是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居留与出入境的审批工作,优化海外人才的创业环境。

三是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和支持商业银行设立信贷专营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等创新业务试点,为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融资。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推动发行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缓解企业的资金困难。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加大利用股权融资工具的力度,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的多层次投融资市场。

四是支持利用工业、仓储等用房、用地,兴办符合规划的服务业,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改变用途的,经批准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供应。对鼓励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在用地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五是为科技成果转化和转移扩散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系统,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开展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转移扩散以及企业孵化。允许大学、科研院所中拥有科技成果的创新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创新人才可持有企业股权。引导大学、科研院所、新型科研机构、企业通过股权奖励、收入分成等方式促进职务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有条件的科研院所、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试点推广新型科研机构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机制,采取灵活的管理体制,服务支撑原创科学发现和产业发展,构建以能力、贡献、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增强创新活力,使科研为应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责任编辑:郑韶武]
标签: 生产性   服务业   背景   阶段   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