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学术视野 > 法治·德治 > 正文

“平衡论”与“政府法治论”的同构性(4)

注释:

[1]罗豪才、袁曙宏、李文栋:《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论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一方的权利义务平衡》,《中国法学》1993年第1期,第52-58页。

[2]罗豪才:《关于现代行政法理论基础的研究(代序)》,《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负。

[3]王锡锌:《再论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精神》,《法商研究》1995年第2期,第40页。

[4]参见王锡锌、沈岿:《行政法理论基础再探讨—与杨解君同志商榷》,《中国法学》1996年第4期,第43页。

[5]参见罗豪才、甘雯:《行政法的“平衡”及“平衡论”范畴》,《中国法学》1996年第4期,第53页。

[6]参见应松年、薛刚凌:《论行政权》,《政法论坛》2001年第4期,第54页。

[7]参见注 [6],第56页。

[8]参见注 [6]。

[9]参见注 [2],第4页。

[10]参见注 [3],第38页。

[11]同注 [2],第6页。

[12]参见注 [5],第52页。

[13]参见关保英:《行政法的私权文化与潜能》,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14]参见袁曙宏:《行政处罚的创设、实施和救济》,中国法制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15]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94页。

[16]参见应松年、朱维究、方彦:《行政法学理论基础问题初探》,《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第80-82页。

[17]参见杨海坤:《论我国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第140-147页。

[18]参见杨海坤:《论我国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政府法治论》,《中外法学》1996年第5期,第53页。

[19]参见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1页。

[20]同注 [19],第88页。

[21]参见杨海坤:《行政法哲学的核心问题:政府存在和运行的正当性—兼论政府法治论的精髓和优势》,《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56-58页。

[22]参见杨海坤、章志远:《中国特色政府法治论研究》,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23]参见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页。

[24]同注 [13]。

[25]参见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38-742页;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版,第348页。

[26]同注 [15],第7页。

[27]翁岳生:《法治国家之行政法与司法》,月旦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221页。

[28]同注 [18]。

[29]参见注 [18]。

[30]参见注 [17]。

[31]参见注 [22],第165页。

[32]参见注 [22],第159-167页。

[33]杨建顺:《从哲学、宪政学、法学的视角反思行政法之理论基础》,同注 [2]书,第390页。

[34]同注 [33]。

[35]参见罗豪才、宋功德:《行政法的平衡与失衡》,《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第72页。

[36]参见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后记。

[37]参见杨解君:《关于行政法理论基础若干观点的评析》,《中国法学》1996年第3期,第67页。

[38]同注 [19],第77页。

[39]参见宋功德:《行政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参考文献】

{1}应松年、朱维究、方彦:《行政法学理论基础问题初探》,《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2}杨海坤:《论我国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3}杨解君:《关于行政法理论基础若干观点的评析》,《中国法学》1996年第3期。

{4}杨海坤:《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政府法治论》,《中外法学》1996年第5期。

{5}罗豪才主编:《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罗豪才、宋功德:《行政法的平衡与失衡》,《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7}关保英:《行政法的私权文化与潜能》,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杨海坤:《行政法哲学的核心问题:政府存在和运行的正当性—兼论政府法治论的精髓和优势》,《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9}杨海坤、章志远:《中国特色政府法治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郑韶武]
标签: 法治论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