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社会进入大工业时代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是世界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所带来的巨大结构性转变至今决定、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一战的战场主要在欧洲,因此对欧洲人来说,这场战争别具历史意义。战争不仅意味着大杀戮、大瓦解、大分裂,同时还孕育了新机遇、新动力、新希望。一战带来的空前危机与严峻挑战,开启了战后欧洲联合的历史进程。
空前血腥的现代战争
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妻子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此事迅速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仅仅一个多月后,欧洲各大列强就卷入了一场旷古空前的大战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间长期矛盾的总爆发。19世纪下半叶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他们在经济上恶性竞争,在政治上逐步结成对立的军事同盟体系,而对殖民地的争夺大大加剧、深化了列强之间的固有矛盾,引起了一系列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危机。在这一过程中,德国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作为后来居上的工业大国和后起的殖民列强,德国国力的快速提升和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对列强既有的利益格局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和震撼,给世纪之交的世界带来了搅动和不安。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德国对一战的爆发负有更多的历史责任。
与近代欧洲的历次战争不同,一战的规模、血腥程度及影响,都远远超乎当时人们的想象。开战之初,大家普遍认为,这次战争就像19世纪的普法战争一样——经过一两个大的战役,最多用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见分晓。但谁也没有料到,战争一打就是四年多。战争中,大工业催生出的新发明、新武器得以广泛地试验和应用。飞机、坦克相继亮相,毒气、潜艇轮番登场。在壕沟、铁丝网、机枪、巨炮构筑的现代化阵地面前,成千上万风华正茂的年轻生命灰飞烟灭。一战的战场不仅限于欧洲,在非洲、亚洲都爆发了规模不等的战斗。这是一场翻腾四海、震荡五洲的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战。
一战引发的三大历史影响
一战带来的最显著变化即欧洲丧失了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一战以前,特别是19世纪至一战前,欧洲可谓世界的重心。在政治上,欧洲列强在亚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区建立起殖民地。在经济上,欧洲扮演着“世界工厂”、“世界银行”的角色。在文化方面,欧洲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然而这一切,在一战后完全改变了。
首先,一战大大削弱了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促进了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广大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认识到,争取民族独立的时机已经到来,要想恢复自己应有的权利,就必须起来进行斗争。民族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亚非地区的反帝爱国革命浪潮,极大地撼动了西方列强的反动殖民统治。
其次,美国和苏联崛起。早在一战前,美国就已经悄然崛起。在一战中,美国进一步确立了其领先地位。同样具有冲击力的是,一战后期,在俄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诞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少欧洲社会精英认识到,美、苏崛起预示着某种新的、“大空间”时代的到来,这些具有洲际规模的“大空间”,是传统的欧洲列强根本不能比拟和企及的。
最后,欧洲自身分裂与衰落。随着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战争中瓦解,德意志帝国在战后被削弱,一系列新的民族国家在它们原有的土地上诞生了。然而光鲜的“民族自决”旗帜难以掩盖欧洲政治、经济碎片化的不争事实。在政治上,欧洲各国纷争不止,根本形不成合力。在经济上,每个国家都争相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体系,根本无法实现欧洲区域内的分工和洲际规模的大生产。在国际政治、经济大舞台上,作为整体的欧洲的竞争力大幅下滑。欧洲的有识之士迫切地认识到,要想阻止下滑衰落的趋势,要想在“大空间”时代立足,就必须联合起来。
欧洲联合运动的兴起
早在16、17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发展之初,针对民族国家间的冲突战争,欧洲联合的思想就已经萌芽。在此后的二三百年中,随着欧洲战事不断,联合的思想也日渐丰富发展起来。空前规模的一战更是刺激、推动了欧洲联合的历史进程。
一战后的各种欧洲联合组织、运动中,以奥地利贵族里夏德·尼古拉斯·库登霍夫-卡莱基(Richard Nikolaus Coudenhove-Kalergi,以下简称“卡莱基”)领导的“泛欧”运动最为著名。在卡莱基看来,战后世界上形成了美、苏、英联邦等洲际规模的联合体,如果欧洲国家想阻止自己的衰落趋势,加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必须联合起来,成立“泛欧联邦”。到二战结束前,卡莱基一共召开了五次“泛欧”大会,邀请欧洲各界精英共商欧洲联合大计。“泛欧”运动形成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日后欧洲一体化的正式启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舆论基础。
在欧洲联合运动的有力推动下,1929年9月,时任法国外长白里安在国际联盟会议上提出,建立“某种欧洲联邦”,并于1930年6月向欧洲的26个国家正式提交了备忘录。这是“欧洲”思想第一次上升到民族国家政府的层面,因而在欧洲联合的历史上,白里安的“欧洲计划”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从两次大战间欧洲各国总的政策走向上来看,欧洲并未脱离分裂、战争的轨道。因此,“欧洲计划”最终只能不了了之,没有继续上升为欧洲各国的共同政策。
欧洲一体化的启动
1939年9月,纳粹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对于欧洲国家来说,二战基本上是一战的延续。欧洲列强争霸世界的野心及长期以来积蓄的矛盾,依旧是战争爆发的远因。一战后,德、意等国极度不满《凡尔赛条约》的安排,认为自己受到了歧视,急于通过内部独裁和外部黩武来翻盘,妄图重建欧洲和世界的“新秩序”,则是战争爆发的近因。
二战不仅是一战的延续,二战后的历史进程也是一战后历史进程的深化和扩大。一战后出现的新苗头、新景象、新浪潮经过二战的洗礼,终于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洪流。二战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迎来了民族解放的高潮,纷纷独立,昔日的殖民老爷们被彻底扫地出门。1945年以后的欧洲进一步衰落,彻底丧失了世界霸权。然而危机孕育着新机遇,挑战带来了新动力,欧洲的民族国家决心通过一场变革来挽救自身的命运。
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建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正式启动,欧洲联合进程向着更高一级迈进和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体化虽然饱经风雨,但时至今日仍不断铿锵前行,就是因为欧洲国家认定,绝不能走回头路,绝不能再回到一战、二战那些血雨腥风的年代。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认为,一战开启了现当代欧洲联合的历史进程,它不仅对两次世界大战间的欧洲联合运动和欧洲联合计划发挥了决定性的历史影响,即便对当今的欧洲联盟事业来说也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