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学生与先生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力量,在他们的实践中蕴藏着丰厚的精神财富,为了倾听到广大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更好地了解民情民意,各级干部应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从群众中汲取营养,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正确的领导,推动事业的发展,各级干部又要当好群众的“先生”。在对待群众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历来反对命令主义,也反对尾巴主义。针对群众中的缺点、错误,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充当“老好人”,更不能在群众出现过激行为时,一味迁就,甚至拿原则做交易,要通过教育引导,努力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个阶段的工作、意图宣传贯彻到群众中去,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伟大实践。
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今天,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也使得人际信息和思想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捷和方便了。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新媒体在联系群众方面的积极作用,否则将落伍于时代发展,也不利于做好群众工作。但另一方面,不论环境有多变化,条件有多改善,科技手段有多丰富,那种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党和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优良作风还是不能丢的,尤其是被实践反复证明行之有效的一些理念、制度乃至做法,依然是今天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根和源。当然,我们在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优良作风的同时,还应根据变化的实际和时代特点,积极探索联系群众的新途径新举措,及时总结和推广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新鲜经验。
处理好一阵子与经常化的关系。现实中有些领导一讲到密切联系群众,就会立即发动、组织身边工作人员带着米油等物品去慰问困难群众。这种做法及时地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中去,的确也解了部分群众的燃眉之急。在此,我们无意否定这类做法对慰问群众的象征意义和动员作用。事实上,密切联系群众要有一定形式,但不能搞形式主义,更不能简单地把密切联系群众和“送米送油”等同起来。此外,密切联系群众要为群众谋利益,使群众得实惠,这是必须的,但群众利益有眼前与长远之分,实现群众利益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所以,为了避免联系群众一阵风、短期化行为,就有必要探索建立一个长效机制的问题,即如何以制度化形式确保联系群众活动能常态化、长效化地坚持下去,进而不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要靠制度的完善和机制的健全。这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解决。惟其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才能获得力量源泉和可靠保证。
(作者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6月19日。
②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页。
③习近平:“要群众信任,决不仅仅靠权力”,《人民日报》,2005年5月30日。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