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重大问题研究 > 国际观察 > 正文

欧盟的全球应急响应能力建设

2013年11月8日,超级台风“海燕”在菲律宾中部登陆,对其造成严重影响,菲律宾的许多地区电力、通讯中断,空中和海上交通全面瘫痪,数千人死亡,百万人疏散避难。灾害发生后,欧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EUCP),向菲律宾提供紧急援助,通过该机制,比利时、德国、匈牙利、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等国分别派出医疗、净水、搜索和救援、通讯、评估等专业队伍,并向灾区运送帐篷、食品等应急物资,与此同步,欧盟还向菲律宾政府提供300万欧元的人道主义紧急援助资金。近年来,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海地大地震、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和非洲之角饥荒等重特大突发事件都可以看到欧盟的身影。目前,加强和加快对全球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是欧盟共同安全和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欧盟扩展全球影响力的重要形式。近年来,欧盟从体制、机制、队伍等方面大力加强其全球应急响应能力建设。

改革应急响应体制欧盟自成立以来,一直把提升包括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应急救援队伍派遣等在内的全球应急响应能力作为其发挥全球影响力的有效渠道,并作为在联合国体系中发挥关键角色的重要途径。1999年在完成土耳其大地震救援后,欧盟评估和总结其应急救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进一步整合成员国应急资源,以加强各成员国间在应急响应工作中的协调。随后,根据2001年欧盟理事会的决议,欧盟确定了要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实现各类有关政府服务部门、工作网络和系统、专业人员与欧盟机构在协调和指挥方面相统一;同时强调各成员国要组成最优组合,利用其独特的结构、多国工作人员以及全方位的网络来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应急响应合作。2012年9月25日,欧盟发布的《关于欧盟人道主义救助和民防保护执行的2012年年度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欧盟在全球的应急响应能力。

目前,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义援助体。1992年,该委员会的欧洲共同体人道主义办公室(简称ECHO)成立,长期向世界各地冲突和灾难中的受害者提供人道主义援助。2010年以来,欧盟进行了大规模的涉及管理机构的调整,合并了欧盟人道主义办公室和民防保护两个重要部门,建立了欧盟人道主义和民防总局(简称DG ECHO),把欧盟内外部的应急资源和欧盟长期以来针对外部的人道主义救援工作有效结合起来,为欧盟实现人道主义和民防工作的整合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截至2013年6月,欧盟人道主义和民防总局总部人数已经达到302人,能够在短时间向欧盟以外派遣145名专家进行援助;另外在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44个办事处,并拥有460名海外工作人员。从统计来看,欧盟应急响应制度在2012年共启动了38次,其中31次与自然灾害有关,另外7次涉及人为灾害(如爆炸、建立难民安置营、海上污染等);在欧盟内部启动了16次,对欧盟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启动了22次。为适应欧盟在全球应急响应的需要,2012年欧盟大规模追加预算到13.44亿欧元。

完善快速响应机制建立适应全球快速响应的机制是欧盟提高全球应急响应能力的关键环节。2003年,在建立欧盟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委员会条约,以及2001年10月23日欧共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2001/792委员会决议的基础上,为了加强应急响应机制(简称EUCP,也译作“欧盟民事保护机制”),欧盟要建立共同体的应急信息沟通机制,该机制包括使用和分享成员国最新的、可用的资源信息,以便在应急响应中更好地使用这些资源;同时,为了服务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建立了监控和信息中心(MIC),能够每天24小时的值班,并能够在成员国之间开展应急协调。为进一步完善应急响应机制,2013年5月15日,欧盟正式启用了应急响应中心(ERC),欧盟主席巴罗佐在启动仪式上称其为“欧盟应急响应运作的核心”,ERC取代和升级了以前的监测和信息中心的功能,能够开展在全球不同时区、多个区域开展应急响应,ERC拥有各类应急专家,并应用了最新的卫星图像分析系统、预警和传输系统等管理工具,大大增强了应急监测和信息研判能力。截至2013年9月,共有32个国家(其中四个为欧盟外国家)加入了欧盟应急响应机制,以促进更好的应急响应工作。

另外,欧盟高度重视与全球从事人道主义救援的非政府组织之间建立固定的合作机制。欧盟注重发挥在联合国体系中的作用,并通过建立欧盟外部的伙伴关系,努力建立更加具有包容性的应急响应机制。目前,欧盟人道主义和民防总局有超过200个合作伙伴(包括14个联合国机构、191个非政府组织和3个国际组织的合作)。通过与这些人道主义组织建立合作机制,有利于欧盟大幅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特别是在巨灾发生后能够让援助资金和人员迅速部署到最需要帮助的地方。欧盟一直在酝酿支持建立志愿者组织,目前欧盟正在起草欧盟支持应急志愿者的法令,积极培训欧盟以外的应急志愿者,并支持他们在非欧盟国家开展人道主义行动,进而增强欧盟外部国家的抗灾力和应急能力。

构建应急响应模块构建快速应急响应模块是欧盟提高全球应急响应能力的重要基础,加强构建应急响应模块是2020年之前欧盟整个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所谓应急模块(module),通常是指担负专业化任务的应急单位。比如,搜索和救援、高容量的抽水、空中救火等,这些模块通常是由欧盟成员国自己准备、自愿提供的资源,它们可用于欧盟内外的应急响应工作,模块可在极短时间内(一般在12小时内)迅速出动,并能够在短期内独立补给,并依据相关的国际指南进行配备、培训和运作。2004年12月的南亚海啸之后,欧盟深刻总结在应急救援中存在的问题,决定建立应急模块,以加强和加快应急力量的部署。在2005年6月,欧盟理事会通过的总体概念,呼吁建立基于成员国的自身应急模块之上的欧盟快速响应能力。

2007年以来,欧盟理事会和成员国大力发展应急响应模块,并规定了17个模块类型的技术框架,这些模块的类别包括了泵水、水的净化、空中灭火、城市搜救(重装和中度装备)、医疗救助(高级的临时医院、野战医院)、应急避难所、核生化的监测和样品检验、核生化条件下的搜索和营救、地面森林灭火、特殊洪水救援等;明确界定了应急模块的任务、能力、组成要素和部署时间,规定了在响应行动中的互动和自我维持要求。通过几年的实践,欧盟人道主义事务和民防总局认为,应急模块是提高应急响应的有效方法,并需要在应急演练中进一步加强各种模块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工作,以提升其应急效率。2010年以来,欧盟每年都安排大量的应急模块专项演练。比如,今年10月25日至28日,欧盟在比利时的安德卫普,以防洪为主题,举办了本年度最大规模的应急模块实战演练,包括比利时、克罗地亚、法国、德国、卢森堡、斯洛文尼亚等国家的泵水、水净化、核生化监测等应急模块都参加了本次演练。

[责任编辑:杨昀赟 ]
标签: 应急   能力   建设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