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一幅全面深化改革的崭新蓝图,将为中国经济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注入新的活力。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又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改革开放35年了,中国经济在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已经全面进入成长的“深水区”。眼下,中国经济发展遇到比以往更多的难题和瓶颈,经受着更多的阻力与挑战。而要破解这些矛盾与桎梏,要从多领域、深层次、系统性下手,绝非解一两个“扣子”那么简单。
改革是对治理能力的一种提高,更是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而对中国经济来说,这也将意味着经济增速已经步入换挡期,未来几年经济均处于调整期间。
其实,不单中国经济步入调整期,世界经济也处于一个深度调整阶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整体环境更趋复杂。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都在低速慢行,为推动经济复苏,近期美联储还是向市场释放延续宽松的信号,不敢轻易退出QE的政策路径,也从侧面反映美国经济复苏步伐尚未稳固;另一方面,欧洲经济虽“隧道尽头现光亮”,但亮度不强。看来,中国经济如果不加快推动转型升级,提升竞争活力及发展持续性,是难以适应外部形势变化的。
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7.7%,经济运行总体有稳中趋好态势。然而,出口和内需乏力,加上楼市的上涨压力,工业经济起色程度较差,企业效益下降和明显增大的就业压力也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影响,应该说经济增长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此外,我们还面临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升,资金配置扭曲影响实体经济发展,以及出口竞争力下降与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带来的国际市场份额缩减等困扰。
我们强调“不以GDP论英雄”,三中全会把事权作为财税改革的基础,这意味着以增加投资为重点的刺激政策运用将更多地让位于调结构和提升能力的创新驱动上。事实上,短期的靠政策刺激救市无法真正改变经济调整的趋势,即使有效应也仅是一种“反弹”形态而已。另外,在没有完善金融体系之前,放松货币仍是给房地产行业“供暖”,高房价将对消费需求形成“挤出效应”,而经济实质需求并不能得到强力支撑。因此,我们不能用GDP的增速来判断经济发展的好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经济成长的质量、效益与持久性。
对于三中全会后的中国经济而言,一方面要加快深化改革,另一方面要加速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这将是致力于长远的事。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发展可能有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经济合理区间”还将进一步延长,经济将处于一个调整期,速度可能会放慢一点,而改革和结构调整过程会加快推进,更为注重激发发展的内生力量。当前,我们也仅处于这个深刻结构调整过程的开端,对企业和产业来说,当前及今后几年是加快结构调整的黄金期,更是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契机。
三中全会在确定改革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为期7年的时间目标,即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可见,今后的改革是一场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有利于增强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也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改革迈入新时代,已为未来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定下基调。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形势,企业要乘势而为,运用好这个发展空间,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以新的发展理念,选择更加成熟的转型战略,从而决定自己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