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宏观大势 > 正文

民生财政支出如何提高

【摘要】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需要研究民生相关概念及其内涵,需要分析中国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的不足以及应该采取的策略。只有适当增加民生财政支出、优化民生财政的投入结构、加大民生财政投入的绩效考核、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才能将适当的经济发展成果与民众共享,进一步提高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民生 财政支出 对策

“民生”,顾名思义,可以解释为“人民的生计、生活”,而民生问题,简单可以理解为有关人民生计、生活的问题。从人民自身来看,如何生存和生活是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它是一个偏向经济方向的课题;而从社会管理者角度来看,民生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就是百姓民生与政治统治的密切关系。民是一国之根本组成,民生问题是一国之根基问题,因而不论何朝何代,统治者都必须重视这一问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我们在经济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必须把适当的经济发展成果与民众共享,用于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提高其生活水平,这才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

适当增加民生财政支出

保持相对稳定的财政支出标准。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较高,这除了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关外,还与政府在民生财政上的支出有关。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末的一百年中,西方发达国家在民生财政支出方面总体上呈现稳中有涨的趋势。而且从总体的财政支出分布上看,许多国家都是把以往用于国防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财政支出,部分转移到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项目。

从世界各国运作的财政模式来看,在财政分配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民生财政支出是十分必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生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相差太多的话,会挫伤人们进行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不利于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几年,我国也是不断出台惠民政策,让人民享受到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例如近几年国家在教育上减免九年义务教育的学费,在医疗上,加快建设农村医疗体系,在农村,增加农业、养殖业等劳动补贴,在城市,积极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等。此外,在农村、山区等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也正在进行,对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完善。这些措施和行动,都说明国家在民生问题上加大了财政支出。而且国家的这种财政支出计划不是短暂的一两年计划,这是一个长期的必须保持的民生财政支出。只有保持不断建设与发展,才能真正让人民体验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此外,这种财政支出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适度的增长。这里所说的适度增长是要根据一国实际的财政收支情况来计划的,而不是只根据纯粹的经济增长数字或是人民要求大幅度的增长。一国纯粹的经济增长数字,并不代表着国家在财政支出上可以肆意扩张,还要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收入,注意到财政赤字要保持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

合理调整税收制度。税收是调节经济的有力杠杆,国家要努力构建和完善税收体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通过税务收入的返还和支付转移来增加民生财政的支出。国家的财务税收并不是全部归中央所有,而是大部分都要进行税收的返还,一般大都返还到地方政府,使其成为地方财政收入,而收到这部分税款的政府,需要把这部分税款作为民生财政,用其服务民生,解决当地的民生问题。这种税收的返还,并不意味着地方的税收越多,中央返给地方的财务越多。这其中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注意各地财税返还的平衡协调,因为我国地域发展不平衡,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因而各个地方的财政税收也有较大差距,这些地方不能因为本地区的财务收入少而不进行民生建设,这样地区人民就无法同等地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惠民政策,因此需要中央政府进行适当的调节,力争使全体公民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中央进行财税返还的力度也应保持一定的标准,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

优化民生财政的投入结构

财政投入向民生领域的薄弱环节倾斜。以往,我国的民生财政支出大都用于建设社会基本的公共硬件设施,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基本公共设施的完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发展的软肋,因而民生财政支出应多向这些薄弱环节倾斜。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民生   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