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理想的论述可以看出,他们二人对于理想这一概念的论述,主要是从“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两个角度来展开的。
“中国梦”精神实质探究
从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到后来邓小平同志提出并进行至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其中都具有“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基本内涵。纵观不同时期领导人谈及中国民族发展未来即“中国梦”的相关论述,笔者认为,“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可以归结为两个维度:一是发展目标维度,二是发展路径维度。这两个维度作为紧密联系的整体,架构了“中国梦”概念的理论内涵和深刻本质。同时,“中国梦”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精神实质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旧序中所讲:“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⑤但是就如何去考察这种思维的不同形式和内容,黑格尔在《逻辑学》中为我们指明了具体的研究方法:“真理就是全体。主体的自由性,与各个环节的必然性,只有通过对各环节加以区别和规定才有可能”。⑥因此,只有从连续、动态的角度来审视与考察“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才能对其予以科学把握和准确界定。
“中国梦”的发展目标。第一,孙中山:“欧洲其能匹哉”与“俄国式新世界”。孙中山关于“中国梦”的发展目标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使中国超越欧洲以及借俄国发展现状来阐述中国的发展目标这两个方面。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指出:“四者既得,然后修我政理,宏我规模,治我军实,保我番邦,欧洲其能匹哉”。⑦当时孙中山之所以拿欧洲作比较,是因为在近代史当中,我国饱受欧美列强欺凌,救亡图存是当时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在此情势之下孙中山才提出了“保我番邦,欧洲其能匹哉”这一口号。在当时,这一口号对于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精神,凝聚人才以振兴中华、抵御外侮具有重要意义。1924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指出:“俄国人在幼年的时候,有机会可以读书;在壮年的时候,有田可耕,有工可做,不愁没有事业;到年纪老了的时候,国家便有养老费。象俄国的人民,可说是自幼而老,一生无忧无虑。”“在现在的俄国,什么阶级都没有,他们把全国变成了大公司,在那个公司之内,人人都可以分红利。象这样好的国家,就是我要造成的新世界。”⑧孙中山此处之所以拿俄国作比较,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是因为俄国在“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使中国人民对俄国式革命无比向往;另一方面是由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且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毛泽东:“共同富裕”与“超英赶美”。毛泽东关于“中国梦”的发展目标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实现“共同富裕”和“超英赶美”这两个方面。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我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毛泽东认为,中国只有超过美国,才能对人类做出大贡献:“我们的目标是要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⑨
第三,邓小平:实现“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关于“中国梦”的发展目标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他所系统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理论当中。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与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会谈时说到:“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第四,江泽民:建设“小康社会”。江泽民关于“中国梦”的发展目标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他所系统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理论中。早在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10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1999年9月22日,党的第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即将进入小康社会、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大步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五,胡锦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胡锦涛关于“中国梦”的发展目标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他所系统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之中。在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指出:“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进一步指出,我们要沉着地应对各种挑战,全面地把握发展机遇,以保证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目标。
第六,习近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发展目标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他所系统提出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之中。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时,将“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指出了“中国梦”三个层次的发展目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中国梦”的路径选择。第一,孙中山:“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与“资本”、“才能”。孙中山对于实现“中国梦”路径选择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四是”:“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与“两要素”:“资本”与“才能”这两个方面。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就提出了自己的改革纲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是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⑩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中说:“我中国地大物博与美同,而吾国农产之富,矿质之丰,比之美国有过之无不及。劳力之人工,我即四倍于美国。我国所欠缺者,资本也、才能也。倘我能得此两要素,则我之实业发达,不特可与美国并驾,且当四倍于美国。”孙中山认为,中国与美国一样都地大物博,在农产品和矿产丰富方面我国都超过了美国,而且我国劳动力人数是美国的四倍。我国所欠缺的两要素是“资本”与“才能”,如果我们能得此两要素,定当在实业方面超越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