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实践及其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实践是一个历史过程,缓慢而曲折,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内涵。文章在深度对照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实践的历史内涵的基础之上,重点探讨了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深刻实践,强调了其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品格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实践,并分析了其深远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国化实践 意义

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即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紧密联系中国实际、与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经济社会条件结合在一起,从而指导推进了中国经济实践的发展和进步。此定义的内涵是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它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实践,同其他一切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环境、并被新的环境所接受、认同以至发扬光大是一样的,都需要一个缓慢而曲折的过程,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不同的历史实践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形式和内涵。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论断不能简单地定性为“是什么”,而应对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进行梳理后,探讨“怎么样”和“为什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实践的历史体现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实践经历有几个鲜明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选择这几个阶段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实践,一是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以来的这几个重要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具有开拓意义;二是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肇始于此,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实践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内涵、深度和形式各有不同。

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革命或者说阶级斗争是社会的主旋律。而马克思主义最广为人知的理论就是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而且马克思曾依据唯物史观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俄国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让正在为中国前途命运上下求索的志士仁人一下看到了希望,所以此时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引导中国革命事业、甚至引领中国未来的指南针。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他还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普遍深入地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这个“民族形式”在当时很大程度上就是革命斗争或阶级斗争形式。“具体特点”就是中国革命的实践,而不是其他的形式或实践,这是由当时中国那个风雨如晦、战乱纷飞的社会背景决定的。因此,此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很大程度上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中国化。而中国经济实践只能在革命实践的笼罩下散乱地、碎片式地存在,即使如延安大生产运动等经济活动,也不能等同于马克思所说的计划经济,更谈不上市场经济了。可以说,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仍然是混合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哲学及社会学的中国化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我国成功地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并以“计划经济”为手段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些成绩得益于我国有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但从整个时期来看,由于对社会主义缺乏正确的理解,忽视了其发展规律,且对当时中国的国情认识不足,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管得太死,统得太严,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羁绊和限制,对中国经济的深度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负面作用。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   意义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