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及反思

【摘要】当下,“中国模式”的讨论越来越热。一部分人认为是“中国模式”将我国带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它会引领全世界走向一个新的时代;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中国模式”使我国进入了环境“三高”的境地,公平与正义严重缺失,贫富差距急剧拉大。文章围绕“中国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正确看待“中国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模式” 提出原因 正确看待

各种“模式”的提出

世界上现存多种模式,例如“北欧模式”、“拉丁模式”、“东亚模式”、“自由主义模式”,还有曾经的“苏联模式”,将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模式”出现。一个“模式”的提出可以概括为三种原因:

总结经验,学习借鉴。古语说:不二错,必大成。人类社会之所以进步,关键在于此。能够不二错,其实就是总结经验,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上面提到的这些“模式”,不管是自身提出来的,还是他人提出来的,目的是通过向“模式”学习借鉴,联系本国或区域的实际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进步。

理论升华,填补空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模式”的提出,其实就是世界各国或区域发展方式的理论升华,它们填补和丰富着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也充分表现出人类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包藏祸心,捧杀侵蚀。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两面性,多种“模式”的提出,其初衷各有不同。首先就是谁提出的这个“模式”,有可能是这个国家或者区域的敌对者,意识形态中的对立国等;其次国家或区域自己本身的发展还没有达到能够提出“模式”的层次,也没有什么特色值得总结、学习和借鉴,“模式”提出者的目的就值得怀疑了,一方面是捧而杀之,被对方抬的很高,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从而可能脱离本国的国情、民情、社情,导致以后的发展出现滞后甚至停止的危险;另一方面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世界各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结束,反而由于没有战争的宣泄而愈演愈烈。所以随时警惕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

肯定“中国模式”的存在,大唱颂歌。该观点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速发展认为是“中国模式”存在的重要表现,主要从经济、政治、社会方面进行阐述,赞颂成就,回避问题,认为“中国模式”是中国发展的法宝,可以改变一切,大有“超英赶美”的势头,俨然一幅“天朝上国”的样子。

否定“中国模式”的存在,唱衰中国。该观点认为中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主要是通过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换来的,政治上讲究效益,不求公平,忽视民主、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等。不存在积极意义上的“中国模式”。甚至预言中国再这样发展下去,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会栽跟头。就算有“中国模式”,也不是正面意义的,大叹中国没有未来。

正确看待“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如其它各种“模式”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之一。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模式”。没有普适性的“模式”,“中国模式”也是如此。不能因为中国发展迅速,顶住了金融风暴的冲击,中国的发展方式就是万能的。没有必要把“中国模式”妖魔化,它只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小水花,所以如何正确看待“中国模式”就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这是东西方相互借鉴的结果。清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禁锢的思想。面对列强及长期的屈辱,中国踏上了学习借鉴,寻求富强的旅程。洋务运动,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戊戌变法,借鉴西方发展模式,试图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虽然都失败了。但是它影响了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一大批中国人,据统计,民国初年成立了三百多个政党,1917年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不久之后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一次艰难的学习借鉴,为此中国共产党付出了血的代价。直至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征,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时,才有了属于中国自己的“中国模式”。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中国   争论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