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对待自由主义思想,构建“农民之为人”精神家园
“西方农民市民化”过程就是主体完全丧失自己的对象性存在的过程,主体既丧失自己的物质财富,也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所有各种生产方式中“人不是同自己的生产条件发生关系,而是人双重地存在着:从主体上说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从客体上说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概括地说,就是主体与自己的对象是一体的。
在“西方农民市民化”过程中,这种“主体与自己的对象是一体的”关系或者说生产方式逐渐解体。“中国农民市民化之路”则根本不同。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2013年1号文件重申“中国农民市民化”前提条件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并给出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方案和时间界限。
中国农民与集体土地权益命运相系、与自己的祖国命运相系,他们把这些看作是属于自己的、看作是自己的、看作是与他自身的存在一起产生的前提;把它们看作是他们本身的自然前提,这种前提可以说仅仅是他们身体的延伸。“中国农民市民化”在整体上不可能产生“完全丧失对象性存在”的市民,不可能产生仅仅作为“活劳动能力”存在的工人,恰恰相反,他们正是要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己完全的对象性,“中国农民市民化之路”中,与机器体系下人的劳动能力大力发展相适应的是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和自由主义的自由完全不同,本文不作具体阐述)。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理论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研究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则根据人的自由发展的程度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和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未来的社会就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就是“人对自己对象性的完全占有”,正与“西方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主体完全丧失自己的对象性相对。“完全占有”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包括物质方面、政治方面、社会方面和精神方面四个维度,四个维度兼具的文明状态就是生态文明。既然财产仅仅是有意识地把对象看作是自己的东西这样一种关系,把自身与对象看作是合为一体,即合一的一种关系,那么,全面而自由发展状态的人既拥有物质财富,也拥有政治财富、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农民市民化”直接指向物质财富、政治财富、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方面,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政治财富方面,主要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社会财富方面,主要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精神财富方面,主要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为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②④⑤⑧⑨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9页,第52页,第142页,第143页,第150页,第49页,第123~124页,第5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40页。
⑥徐继英,邓业轩:《房地产业发展对地方政府收入的影响分析—以安徽省为例》,http://www.stats.gov.cn/,2013-07-24/2013-08-13.
⑦马拥军:“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意义”,《哲学动态》,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