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资源的过分开发,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呈现出产业机构单一、城市污染严重、基础设施不健全等严峻形势,导致其在转型过程中所需的转型成本过高,给当地居民和企业都带来巨大压力和困难。因此资源型城市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经济的二次创新,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经济 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城市的规划者将这些优势充分地挖掘出来,并使其成为了支撑城市经济的重要存在。然而,过分地依赖资源开发,而忽视资源产品的深层次加工及其相关产业的拓展,导致国内的众多资源型城市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创新度低以及高污染和低产出等严峻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加强资源型经济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当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资源型经济以及资源型城市界定
资源型经济主要是指将能源资源或者矿产资源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的经济体系。主导产业依赖相关资源而发展,主导产业比较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此外,一般资源开采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导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如果一个城市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该城市就属于资源型城市:第一,将资源开发作为城市的支柱型产业;第二,城市的贸易主体是资源型产品;第三,该区域的生产活动对资源依赖性很强;第四,资源型部门对工业化进程影响巨大。山西省大同市以及黑龙江省大庆市等就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人们也意识到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很多资源型城市正在努力探索、试图打破传统工业理念的束缚,快速实现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而早日步入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尽管管理者在不断努力探索,资源型城市仍面临着很多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产业结构单一,城市竞争力不断下降。资源型城市多是因为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被国家所重视,并在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规模,所以在多数情况下,资源开发都被作为该城市的主导产业。城市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围绕着资源构建的。如此便导致了当地的资源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而薄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分困难。
相对来讲,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成为了城市经济的主要贡献者。而第三产业则成为了“绿叶”,多是为了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其对第二产业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此一来,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资源多数都集中在第二产业,这对于同样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势必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但是资源型城市中的产业转型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仍十分缓慢。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不断减少,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逐渐降低。很多资源型城市已经陷入到了巨大的发展困境中。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城市污染严重。改革开放初期,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念驱动下,国内的资源型城市进行了大量的资源开发工作。由于当时机械设备以及开采技术发展滞后,资源在开采过程中浪费严重。“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的开发模式,不仅造成了当地大面积的农田和建筑用地被破坏,还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害。同时,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很多城市的生态环境都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以至于当地的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人们已经陷入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打击报复”中。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多是因为当时的规划者和开采者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能真正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
城市建设缺乏合理性,基础设施体系有待完善。资源型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其建设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而这种缺乏合理性的建设理念常常会导致当地的基础设施体系缺乏完善性,从而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建设质量。资源型城市的扩建与延伸都是将资源分布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覆盖面十分广泛,不利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部署,往往导致相应的配套服务功能发挥的不够充分。不仅如此,资源型城市的产业集聚度偏低,结构过于松散,以至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严重影响到市区内的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